西漢高祖四年(前200年),蕭何在未央宮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區柯家寨村西)建造國家藏書機構,以收藏入關所得秦之律令、圖籍。其下砌石為渠以導水,因稱“石渠閣”。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詔太子太傅蕭望之,諸儒韋玄成、施讎、梁丘臨、戴圣、劉向等,于閣內講五經異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時藏秘書于此。此后,“石渠”便成為皇家收藏圖書典籍之所的專稱。
西漢高祖四年(前200年),蕭何在未央宮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區柯家寨村西)建造國家藏書機構,以收藏入關所得秦之律令、圖籍。其下砌石為渠以導水,因稱“石渠閣”。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詔太子太傅蕭望之,諸儒韋玄成、施讎、梁丘臨、戴圣、劉向等,于閣內講五經異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時藏秘書于此。此后,“石渠”便成為皇家收藏圖書典籍之所的專稱。
金沙江,其為長江之上游,發源自青海,流入云南境內始稱金沙江。
又作造象。古時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間鐫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屬鑄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稱之為造像。
中國佛教兩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區,發展、傳播于藏、蒙、土、裕固、納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松贊干布、赤松德贊等幾代贊普支持佛教,翻譯佛經,創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發展。 9世紀中葉,朗達瑪上臺興苯滅佛,佛教受到毀滅性打擊。10世紀后期佛教又從阿里和多康地區復興,根據不同的佛法傳承,形成寧瑪、噶丹、薩迦、噶舉等眾多教派。元朝以后,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統治權。藏傳佛教中有由《丹珠爾》、《甘珠爾》兩部分組成的藏文《大藏經》,其寺院組織嚴密,學經制度健全,修行上“顯密并重”。以無上瑜伽部密法為最高最深之法。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宮研究院是以開放的學術胸襟、創新的機制接納國內外學術界熱心于故宮學術研究的人才,與院內的專家學者共同構建的高端學術研究平臺。故宮研究院成立后,將深入開展對明清宮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檔案的研究,組織實施國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課題項目,搭建兩岸故宮的科研合作平臺,在國內外積極開展博物館館際之間和與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學術合作與交流,不斷培植新生的學術力量,以此全面帶動學術研究、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成為文博界學術研究的重鎮。
故宮研究院下設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獻研究所、明清檔案研究所和《故宮博物院院刊》編輯部,并聯系故宮博物院的古書畫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宮廷史研究中心、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蓋全面、專業突出和梯次完備的學術團隊。
全名菩提達摩(Bodhidharma,?—528年),南天竺僧人,“達摩(磨)”意譯“道法”。梁普通元年(520年)達摩經海路到廣州,梁武帝迎至建康(今江蘇南京)。同年至北魏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坐達9年,其間得弟子慧可,授《楞伽經》四卷。慧可師承心法,開創中國禪宗一派,故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于梁大通二年(528年)十月五日圓寂,葬于熊耳山。有關達摩的雕塑、繪畫作品多取其“渡海”、“面壁”等神化傳說故事為題材。
文成公主(?— 680年),唐朝宗室女。貞觀十四年(640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使者至長安求婚,唐太宗慨然應允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貞觀十五年( 641年)公主赴藏完婚。文成公主知書識禮,博學多才。她在入藏時帶去了樂隊和許多工匠、家具、綢緞、經籍、谷物種子等,使中原的生產技術、科學知識陸續傳入吐蕃,在溝通漢藏兩族人民情誼,促進中原和藏區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起了積極作用。后世藏族人民對她十分崇敬,大昭寺內塑有她的塑像,大昭寺前的公主柳傳說是她親手所栽,她的事跡在藏族民間家喻戶曉。
佛教稱以香花、燈明、炊食等資養三寶為供養。以香花、飲食等供養稱財供養;以修行、利益眾生的供養叫法供養。提供供養之人便是供養人。
菩提薩埵之略稱,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于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八大菩薩指常隨佛陀左右護持佛法、擁護眾生的八尊菩薩,據《八大菩薩曼陀羅》所載,其分別為觀世音、彌勒、虛空藏、普賢、金剛手、妙吉祥(即文殊)、除蓋障、地藏菩薩等八尊。另《理趣經》、《藥師經》等各有異說。
古代宗教雕刻藝術中的一個類型。一般指佛教或道教單獨或成鋪的雕刻作品,多見于寺廟。南北朝、隋唐是石刻造像的鼎盛時期,其時不少雕刻精美或有紀年銘記的雕像,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文物價值。
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代君主, 627至649年在位,在位期間國力強盛。
松贊干布(617—650年),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公元629年即贊普位后兼并諸部,最終統一吐蕃,定都拉薩。以后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制定法律,公元641年與唐朝聯姻,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佛教也于此期間開始傳入西藏。松贊干布為佛教在西藏的傳播作出了貢獻,被藏族人民尊奉為觀音菩薩化身之法王。
中國古代天文學把天上一定的區域(十二星辰或二十八宿)和地上州郡邦國的位置相對應,就天文說稱“分星”,就地面說稱“分野”。舊方志設“分野”一篇,記載本地區與天上星宿對應的位置,或稱“星野”。
槍的部件之一,當火藥填充槍管后用通條夯實。
師曾(1876-1923年),名陳衡恪,字師曾,號槐堂、朽道人,江西義寧人。工詩文,世以奇童目之。善書法,篆、隸、真、行諸體皆工。畫則山水、花卉、人物皆擅。工篆刻,熔鑄秦、漢,古拙純樸,毫無悍霸氣。喜獎掖后進,齊白石得其助至多。有《陳師曾先生遺墨》、《染倉室印存》等。
藏傳佛教薩迦派第5代祖師,法名羅追堅贊,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于拉薩出家受沙彌戒。從其伯父薩班貢噶堅贊學習多種顯密典籍,是年與其弟恰那多吉至涼州會見闊瑞,歸順于蒙古。淳祐十一年(1251年),忽必烈見其于六盤山,尊為上師。蒙古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又尊為國師,賜玉印。至元元年(1264年),八思巴領總制事,管理全國佛教及藏族地區的事務。翌年返歸西藏,清查戶口、設官封職,為元朝在西藏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劃分衛藏13萬戶。至元六年(1269年)返回大都,呈獻奉忽必烈之命創制的“蒙古新字”(即八思巴蒙古文),次年頒行。忽必烈曾三次于其座前領受金剛乘密法灌頂,加封“大寶法王”。至元十三年(1276年)由太子真金護送返回薩迦寺,十四年(1277年)卒于薩迦。其一生博學多才,著述豐富。
寧瑪,藏語意為古、舊。因該派遵循前弘期所傳之密宗,故名。又因該派僧人戴紅色僧帽,俗稱紅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