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蘊樓位于故宮西華門內,1913年開始修建,1915年完工。這里曾保存過23萬件故宮的文物,如今已成為故宮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林宏明教授在結束講座后,饒有興致地參觀了寶蘊樓,以及設在北主樓的“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展”。陪同參觀的本項目組館員楊楊、見驊等,為林宏明教授進行了簡要地講解,著重介紹了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的相關歷史,以及兩岸文物文化交流的情況。參觀完畢,林宏明教授非常高興地與本項目組部分成員以及前來聽講座的學生一起合影留念。
林宏明教授與本項目組部分成員交流座談兩次:一次是在寶蘊樓會議室,系利用上午講座的間隙;一次是在院第二會議室,系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
在寶蘊樓會議室,林宏明教授向本項目組副研究館員盧巖、館員見驊詢問了故宮博物院藏甲骨的情況。盧巖介紹說:故宮藏明義士甲骨是明義士收藏甲骨的一部分,與山東博物館、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藏明義士甲骨屬于同源。從目前保存狀態來看,明義士對自己的這批甲骨進行過簡單整理,并按照內容等進行過簡單分類,放入各個有編號的屜匣中。林先生對此表示了很大興趣,提及若有可能,希望故宮能與安大略博物館合作整理其館藏甲骨,還原明義士舊藏,將會是件極有意義的工作。同時,盧巖、見驊也向林宏明教授請教,故宮所藏甲骨有一大部分是較為碎小的殘片,有的甲骨上僅殘留部分筆畫或是個別甲骨文字。整理過程中,項目組對這部分甲骨的價值和重要性尚有一定疑問。林宏明教授認為,這部分甲骨的價值仍然很大,對于甲骨綴合復原具有重要意義,即使是碎片、殘筆也是值得出版的。這極大地堅定了項目組同仁的工作信心。
在院第二會議室,林宏明教授就甲骨的整理與綴合等問題,與本項目組研究館員任昉,館員楊楊、見驊,本項目博士后李延彥、韓宇嬌等,進行交流座談。任昉首先介紹了本項目整理工作的進展。她說:本項目的總體工作進展順利。編目、拍照基本完成,拓片、摹文、釋文也在跟進。計劃按照藏家,陸續推出標志性成果。首批準備出版的是馬衡和謝伯殳舊藏甲骨。與之相配套,還將兼及同源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馬衡凡將齋拓本和華東師范大學藏謝伯殳甲骨。目前,正在進行書稿的校核,力爭盡快交付出版社出版。
釋文組楊楊、韓宇嬌接著介紹故宮甲骨書籍的編纂體例。例如,把照片、拓本、摹本、釋文及其他信息放置同一頁,方便讀者使用。同時,給每一片甲骨定名并撰寫題解等。林宏明教授對故宮項目組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認為:故宮甲骨藏量位居世界第三,學界非常期待盡早出版。項目組各個工作環節如此用心,體現了打造精品的理念。設計對使用者來說,也是一種方便之舉。考慮到故宮甲骨藏量大,每片均予定名工作量巨大,對整理者來說是不小的負擔。另外,題解與釋文分行書寫似有重復之處,可否酌情處理。
林宏明教授對甲骨材料極為熟悉,研究旨趣主要在甲骨綴合。借此次來訪良機,本項目組也就整理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向林宏明教授進行了咨詢。楊楊提出:甲骨照片在出版時,可能因為版面大小限制,不能清晰反映甲骨文部分信息,與以往著錄拓本不一致的地方,或難以細致體現。林宏明教授提議:可以兩種方式解決:一是在摹本上體現由實物而來的準確信息;二是除提供甲骨原大照片供讀者參考外,可以附上重點部位的放大照片,如某一處在以往舊著錄拓片上有錯誤或不完善的地方,此次整理發現可以更正,則可以將此處照片放大顯示,以便讀者使用。林宏明教授還指出:在整理過程中可以多加注意《合集》中拓片沒有反映出來的信息,同時要有綴合意識,在出版前將一些可以綴合的甲骨盡量綴合。
林宏明教授此次來訪,通過講座和交流座談,讓本項目組成員受益匪淺。林教授為大家傳授的經驗,以及針對整理中出現的困難,提出的解決辦法和積極建議,對本項目組成員今后的工作和本項目標志性成果的出版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