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8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甲骨專家馬季凡、孫亞冰、郅曉娜、趙孝龍到我院參觀“大隱于朝”展覽,并考察“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研究”項目進展情況。本項目組焦東華、楊揚、李延彥、何巧娟、見驊、陳鵬宇負責接待,并與歷史研究所甲骨專家舉行了座談。
馬季凡等一行四人先赴延禧宮參觀“大隱于朝——故宮博物院藏品三年清理核對成果展”。該展覽集中反映了我院2014~2016年藏品清理的階段性成果。展覽第一部分為甲骨單元,介紹了甲骨的性質、時代、我院收藏甲骨的數量以及“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研究”項目的工作進展,并精選了18件甲骨實物,結合釋文、注釋和拓片予以展示。馬季凡等重點考察了展出的甲骨實物以及拓片展板。作為展覽甲骨單元主要籌備者,焦東華、見驊向大家介紹了每件甲骨的來源、內容、組類和保存狀況。圍繞展出的人頭骨刻辭,馬季凡等與項目組成員進行了討論。馬季凡說:人頭骨刻辭數量稀少,故宮博物院藏有兩件。展出的這件刻辭為“伯丙”,是商人俘獲的方國首領,反映了當時的獵首風俗,非常珍貴。
隨后,馬季凡等赴南三所器物部金石組辦公室,參觀項目組制作的拓片和摹文實物,觀看拓片和摹文的掃描影像,并就相關問題與項目組成員座談。
馬季凡注意到:社科院歷史所摹文、拓片用紙大小沒有固定。而項目組的摹文用紙大小是整齊劃一的,拓本用紙則根據甲骨尺寸不同有不同的規格。甲骨尺寸接近的,拓片用紙大小相同;甲骨尺寸相差懸殊的,拓片用紙大小也有比例。焦東華解釋說:摹文紙張大小一致,工作開始階段雖然比較費紙,但熟練以后成品率較高,而且后續保存和檢索以及掃描圖片處理都比較方便。
孫亞冰詢問:甲骨傳拓,如何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何巧娟、陳鵬宇解釋:一般來說,甲骨傳拓前,需要擦除附著的泥土。對于筆道中的土渣,由郭玉海、何巧娟負責剔除。對于實在無法剔除的,為保護甲骨起見,不做進一步處理。個別拓片可能會有筆道“洇墨”情況,其實就是因為筆道中存有無法剔除的土渣。
馬季凡等詢問:拓片使用的墨汁,如何去除其黏性?焦東華、陳鵬宇講解了墨汁調水的方法。郅曉娜認為:采用墨汁調水比研墨更為節省時間。何巧娟補充說:研墨涉及加水多少才算合適等問題,很容易造成拓片的墨色不足。
孫亞冰詢問摹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項?焦東華、見驊、李延彥介紹:摹文是直接在拓本上摹,但拓本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而一定要比對高清影像,把每個字放大,等于采用連臨帶摹的方法,避免出現不準確的筆畫。
馬季凡等對摹文實物所表現出的甲骨文書法特點比較贊賞。焦東華介紹:甲骨刻辭的文字、外輪廓和兆紋,一定要在摹文上有所區別。文字要一次性摹寫出來,并表現出原來刀筆的粗細和變化。外輪廓要不加任何人工修飾,粗細勻稱。
馬季凡等認為:項目組拓本所用紙張是定做的,厚薄非常合適。每張拓本上都加蓋傳拓人的姓氏圖章,方便將責任精確到個人。拓本和摹文都放在大小合適的文件盒里長期保存。項目組對于拓本和摹文的管理都有嚴格的要求,如有丟失就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這些做法都值得在其他單位甲骨拓摹工作中推廣。
最后,馬季凡等與項目組成員在器物部門前合影留念。雙方都表示會在今后的甲骨整理工作中進一步加強交流,互相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