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制。建于天壇內西側,東向,為皇帝致齋專用之宮。百官在各自衙署內致齋。齋戒中要求:“不飲酒,不食蔥韭薤蒜,不問病,不吊喪,不聽樂,不理刑名,不與妻妾同處。”清朝雍正年間宮內建有齋宮,祭天時,皇帝于大內齋宮致齋二日,壇內致齋一日。百官皆齋于公署。其制辭是:“凡陪祀致齋各官不理刑名,不宴會,不聽音樂,不入內寢,不問疾吊喪,不飲酒茹葷,不祭神,不掃墓,有疾有服(守孝)者皆弗與,其有故違不到者,察治之。”
明制。建于天壇內西側,東向,為皇帝致齋專用之宮。百官在各自衙署內致齋。齋戒中要求:“不飲酒,不食蔥韭薤蒜,不問病,不吊喪,不聽樂,不理刑名,不與妻妾同處。”清朝雍正年間宮內建有齋宮,祭天時,皇帝于大內齋宮致齋二日,壇內致齋一日。百官皆齋于公署。其制辭是:“凡陪祀致齋各官不理刑名,不宴會,不聽音樂,不入內寢,不問疾吊喪,不飲酒茹葷,不祭神,不掃墓,有疾有服(守孝)者皆弗與,其有故違不到者,察治之。”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東北部,原名新平,因地處昌江東南,故又名昌南鎮,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改稱景德鎮,以皇帝年號名。景德鎮地處群山環抱之中,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歷史上曾以瓷、茶而聞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輻輳,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曾與湖北的漢口鎮、廣東的佛山鎮、河南的朱仙鎮并稱我國古代四大名鎮。文獻記載景德鎮制瓷始于漢代,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瓷窯遺址為五代時期。明、清以來,隨著歷朝皇帝在景德鎮設御器(窯)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帶動了民營瓷業的發展和繁榮,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鎮,景德鎮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譽。
建福宮,面闊三間,卷棚歇山頂,黃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帶周圍廊。前檐廊左右與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進院。室內明間為寶座,東西次間為休憩之處。室內裝修為金漆描繪,紫禁城建筑中甚為少見,堪稱精品。乾隆皇帝贊其建筑“儉樸而不至陋,環境幽雅而匪遐。”
敬勝齋,外觀九間,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五間與延春閣正對,兩側接游廊與閣相連。室內閣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對帝王廢寢忘食,勤于政事的贊譽。齋西四間偏于花園的西北角,為乾隆八年西墻西移后所添建。
故宮博物院: 欣聞貴院網站即將開通,我謹代表南京博物院表示熱烈的祝賀! 我國的文博事業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形成了蓬勃發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博物館事業更是開始了大踏步地向前發展,肩負起了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愛國主義、普及科學技術、建設精神文明的重任。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和廣泛應用,博物館也將借助這一現代化的手段而翻開嶄新的發展篇章。時值新世紀的開端,貴院網站的揭幕和其他博物館網站的建設標志著我國博物館事業開始步入了信息時代。我們相信隨著我國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深入發展,藏品的保管和研究、文物保護、展示等手段都將出現根本性的轉變;博物館局域網接入國際互聯網后,將帶入大量的文物資源,由此將促生大量的虛擬博物館,使博物館真正地走入千家萬戶。因此我們有理由展望信息技術為博物館帶來的美好前景。 最后,我衷心祝愿故宮博物院網站欣欣向榮,成為我國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楷模! 恭祝 安祈 南京博物院院長 徐湖平 2001年7月12日
通俗地說,就是展覽的“導演”,即那些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它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的博物館,起源是由于博物館的收藏品需要不時地向公眾開放,它們不能老是按照年代陳列,必須有主題、有選擇,強調一種編輯的展示概念。這種展示方式漸漸地擴展到當代藝術領域,并為其所吸納。策展人又兼具藝術家組織者、藝術批評家、溝通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等責任。對現代展覽來說,有策展人和沒有策展人效果是很不一樣的,展覽是沉悶乏味還是引人入勝,取決于有無策展人,以及策展人的能力高低。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宮研究院是以開放的學術胸襟、創新的機制接納國內外學術界熱心于故宮學術研究的人才,與院內的專家學者共同構建的高端學術研究平臺。故宮研究院成立后,將深入開展對明清宮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檔案的研究,組織實施國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課題項目,搭建兩岸故宮的科研合作平臺,在國內外積極開展博物館館際之間和與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學術合作與交流,不斷培植新生的學術力量,以此全面帶動學術研究、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成為文博界學術研究的重鎮。
故宮研究院下設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獻研究所、明清檔案研究所和《故宮博物院院刊》編輯部,并聯系故宮博物院的古書畫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宮廷史研究中心、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蓋全面、專業突出和梯次完備的學術團隊。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藍花瓷的專稱。因藍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屬釉下彩。其原料為含氧化鈷的鈷土礦,以藍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繪紋飾,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中一次燒成。元代景德鎮已能燒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變了青瓷為主的局面,成為明、清兩代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
明清兩代的官窯,專門燒造宮廷用瓷,也包括朝廷對內外的賞賜和交換品。景德鎮御窯廠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初設時有窯20座,宣德年間增至58座。廠內分工計23作,以封建的超經濟強制為前提,采用協作形式進行生產。由于御窯廠集中了優秀的制瓷工匠,并可以不計工本地提高質量和創新品種,客觀上促進了制瓷技術的進步和整個瓷業的發展。
陶瓷中以黃、綠、紫三色釉為主的低溫彩釉品種。素三彩是在澀胎上以彩釉填繪早已刻劃好的紋樣,經低溫再次燒成,與唐三彩、宋三彩工藝相似,惟澀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黃、綠、紫外,尚有黑、白色,因不用紅色,故稱“素三彩”。素三彩創燒于明代成化時景德鎮,清代康熙年間進一步發展。
說法即宣說佛法,以化導利益眾生。與說教、說經、演說、勸化、唱導等同義。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發源于青海省,流至上海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因江上風帆及眾多名勝古跡點綴其間,故有“歷史畫廊”之稱,為詩人和畫家們常用的創作題材。
考古學屬于社會科學,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在各種活動中所遺留下來的遺跡、遺物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
越窯這一名稱最早見于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詩中有“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句。今人所謂越窯,系對浙江東北部寧、紹一帶北宋以前瓷窯的統稱。越窯制瓷淵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時期的原始瓷生產,自東漢創燒成熟青瓷后,其制瓷業不斷發展,先后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發展時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為宮廷燒造過貢瓷。所產瓷器始終以青瓷為主,漢至南朝還燒造少量黑瓷。唐至北宋時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窯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窯瓷器除了行銷全國各地以外,從唐代開始還大量外銷亞、非各國。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鐵元素,經高溫燒制后,呈青綠色或青黃色,所以稱為青瓷。成熟青瓷燒成于東漢時期,浙江是我國青瓷的發源地。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牢固;釉層透明,瑩潤光澤,清流淡雅,秀麗美歡。這說明東漢時期的青瓷,已經具備了成熟瓷器的各種條件。從東漢起,歷經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個時期,青瓷始終盛燒不衰。并涌現出各個朝代的名品佳作。
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彩瓷品種。始見于明代宣德年間,真正的斗彩則成熟于明成化年間。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種,多則達六種以上,色彩較鮮艷。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雙勾出花鳥、禽獸、人物的輪廓線,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窯經低溫燒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為主,大件瓷器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為代表。
宋元時期中國南方最大的民間窯廠,窯址在今浙江省龍泉縣,故名。窯址已發現上百處。始燒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為其鼎盛時期,瓷窯數量成倍增長,其產品質量提高。南宋中期燒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豐富,尤以鬲式爐、堆塑龍虎蓋罐、雙耳瓶、八卦爐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質滋潤,造型多種多樣,在生產白胎青瓷的同時,還仿造官窯的黑胎器物。元時在燒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盤、大瓶,燒成后不變形。明中期后漸衰落。 龍泉窯燒瓷歷史悠久,產品傳世較多,宋元時遠銷到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國。1976年自南朝鮮新安海底沉船打撈出一萬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龍泉青瓷達九千余件,可見外銷數量之大。
張先(990--1078年),字子野,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宋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官至都官郎中,是著名詞人。宋陳師道《后山詩話》中說:“張先善著詞,有云‘云破月來花弄影’,‘簾幕卷花影’,‘墮輕絮無影’,世稱誦之,號張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