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4日至22日,由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主辦的第三屆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班在故宮博物院順利舉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國際文物修護學會主席莎拉·斯坦尼福斯、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宋紀蓉參加了本次活動。
此次培訓班的主題為“紡織品修復”,旨在提升紡織品修復技術、弘揚中國古絲綢文化,同時,通過本次培訓班,為各國紡織品修護構建合作交流平臺,共同推進紡織品修護的技藝。培訓班邀請到了來自中國、英國、澳大利亞的9位專家前來授課,共招收23名學員,其中中國(包括臺灣、香港及澳門地區)學員12名,國際學員11名。各國學員在專家教師的指導下,從理論到實踐,深入學習并探討了目前紡織品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和無損修復的相關技術,加深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紡織品文物修復交流與合作。
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第三期培訓班
11月14日下午2時30分,開班儀式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敬勝齋正式開始,開班儀式由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主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宋紀蓉主持,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國際文物修護學會主席莎拉·斯坦尼福斯、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出席了開班儀式并致辭。開班儀式結束后,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為學員們上了本次培訓班的第一課。課堂上,單院長結合圖片、視頻與數據闡釋了故宮的歷史、建筑群落的特點、文物保護修復等研究,介紹了我院藏品情況,以及近年來文物修護發展。他通過不同的案例分析為專家與學員們展示了一件件文物的修護研究工作,充分展現了我院的文物修護實力。單院長的授課由簡入深,語言簡潔生動,學員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課后又積極提問,氣氛熱烈。
為期九天的培訓課程涵蓋了世界先進紡織品文物預防性保護及無損修護的理念、技術和應用案例等各個方面內容:莎拉·斯坦福尼斯主席針對紡織品材料的特殊屬性,強調了紡織品文物預防性保護的重要性,并從揭取、回潮、加固、清洗、染色及除霉等方面詳細講解了如何結合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紡織品預防性保護措施;奧斯丁·內文博士對于受損紡織品在無損修護方面進行了分析,與化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多個學科結合,講述了如何利用先進儀器,對紡織品的紋理、材質等信息分析,以便為修復提供科學方案;戴娜·艾思托普博士生動詮釋了文物老化過程,對文物檔案的整理進行了講解,文物檔案的規整有利于日后分析及總結,對文物修護的延續性有著深遠的影響;瑪麗·布魯克斯博士通過案例分析講述了紡織品文物的存放及X光線照相技術;高瑪麗講師針對目前熱門的紡織品展陳方面進行了展示,對裝裱、加固、搬運、展覽環境控制等方面做了詳細論述;宋紀蓉博士向學員介紹了故宮博物院對唐卡的保護與修復,從唐卡的質地及繪制等方面闡述了唐卡受損的原理及修復方案;史寧昌主任為學員帶來了關于緙絲文物保護的精彩講解,緙絲是我國優美的絲織工藝之一,已經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史主任深入淺出,從日常養護、搶救性修護、影像記錄等方面,讓學員對這一中國傳統中華技藝的傳承有了深刻的認知;雷勇主任及文保科技部的文物保護團隊跟學員們分享了故宮博物院的分析案例及各類紡織品染料檢測分析儀器的實踐技術,包括文物的色澤測量技術、3D成像技術、X射線CT技術、紅外光譜技術、X射線熒光分析技術等。
除了理論方面的講解,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還與各國專家協作,共同為學員安排了針對理論講解的實踐課程、案例分析課程、練習課程及課后溫習內容,通過這些生動的互動方式,幫助學員更加有效的掌握所學內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課本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落實在手頭上,為日后的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在課程之余,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還帶領學員參觀了文物醫院新址,并與學員欣賞了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正在進行的趙孟頫書畫展,向學員展示了中華書畫的魅力。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授課
學員參觀文物醫院
學員合影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宋紀蓉與國際文物修護學會主席莎拉簽署諒解備忘錄
培訓期間,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IIC-ITCC)管理委員會召開了第三次委員會議。會議由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主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宋紀蓉博士主持,管理委員會成員:國際文物修護學會主席莎拉?斯坦尼福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宋紀蓉、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史寧昌、雷勇、方小濟、廖佩珍、王茜參加了此次會議。管理委員會會議討論了與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相關的議題。本次委員會會議還確定了2018年IIC-ITCC第四期培訓班的主題為“紙質文物修護”,并暫定了第四期培訓班舉辦時間。莎拉主席還就第四期培訓班的課程設計者人選提出了建議與意見。
11月22日3時30分,培訓班結業儀式在故宮博物院文物醫院舉行,意大利光電與納米技術研究所奧斯丁·內文博士主持,莎拉主席及宋紀蓉副院長發表了講話。宋紀蓉副院長對莎拉主席及各國專家表達了真摯的謝意,感謝莎拉主席為培訓班的舉辦做出的努力,感謝各位遠道而來的專家為精心準備的課程,感謝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會務工作人員在本次培訓班期間辛勤的工作。宋紀蓉副院長強調,古絲綢之路代表著中華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政策有利于將各個文明古國聯系起來,共享紡織品修護技術。本期培訓班形式新穎,增加了藏品閱讀課,讓學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故宮博物院十分重視對文物的修護,不僅配置了專業的檢測儀器,也引進了留學回來的專業人才,為每件文物進行專家會診,隨著培訓班的舉辦,文物醫院的理念也逐漸會貫穿到所有文物的修復中,使文物遺產得到更加科學的保護。
在結業儀式上,莎拉主席與宋紀蓉副院長簽署了《故宮博物院與國際文物修護學會(IIC)諒解備忘錄》,各位授課專家共同見證了簽署儀式。協議簽署完成后,莎拉主席向宋紀蓉副院長、史寧昌主任、雷勇博士等中國專家贈送了禮品,表示對各位專家的感謝,宋紀蓉副院長也代表故宮博物院為莎拉主席及各位外國授課專家送上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書畫作品,傳達了故宮博物院對遠道而來的專家的美好祝愿及衷心的感謝。同時,莎拉主席還為IIC工作組的成員送上了小禮物。最后,宋紀蓉副院長為學員們頒發了結業證書。
本期培訓課程的會務團隊主要由近三年來入職的新員工承擔。他們較好地完成了接待任務,為專家學員們提供了溫馨舒適的住宿環境,賓至如歸的餐飲服務,獲得了專家學員們的一致好評,顯示了我院新一代員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較強的責任心。
通過九天的培訓班學習,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具備不同文化背景和文物修護經驗的專家、學員們,探討和解決紡織品修護的相關議題,分享和傳播各自的知識經驗,分析討論具體案例,溝通與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提升技術水準。
來自澳大利亞的授課專家高瑪麗女士表示,本次培訓班的意義不僅是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分享,更是從其他專家那里了解到了更多關于紡織品修護的先進技術,為今后世界范圍內紡織品修護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同時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醫院擁有了世界先進的紡織品修護理念和修護技術,也讓他收獲滿滿,感謝故宮博物院能夠提供這樣的機會,希望故宮博物院日后也可以舉辦更多類似的活動,讓文物修護領域的學者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將文物修護技術發揚光大。
來自芬蘭的學員瓊斯表示,本次培訓班讓他收獲很大,解決了很多之前實際工作中的困擾。授課專家都精心準備了課程,通過多種新穎的形式,耐心細心地向學員講解紡織品修護技術,課堂上互動頻繁,專家幽默風趣,降低了單純專業、技術型培訓的枯燥程度,同時實踐課程也讓學員們對理論知識有了更好的吸收。經過9天的學習生活,他不僅收獲了紡織品修護的專業知識,更結實了許多同行的朋友,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們也會積極溝通交流,共同進步。同時瓊斯也表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通過這次培訓活動,也讓他更加了解中國,更加熱愛故宮。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文化部及故宮博物院的全力支持下,此次“紡織品修護”培訓班的舉辦正是對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貫徹落實。通過本次培訓,立足“紡織品修護”的重要意義,既能夠促進紡織品修護技術的提升,又能夠讓各國從新的視角來認識中華文明、精彩絲路。同時,紡織品技術的國際交流,也將引領和提升我國紡織品修護技術的向前發展,對亞太地區乃至世界范圍內紡織品修護交融借鑒意義重大。
(文/王婕、黃婧 攝/韓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