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面向公眾進行社會教育與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故宮講壇發揮博物館文明對話的職能,邀請故宮博物院內外專家走上講壇,以親近、通俗的話語向社會公眾傳遞明清歷史、古代建筑、文物研究與鑒賞等諸多領域的知識,讓公眾深入了解故宮文化、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1月8日,第99講由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呂成龍講授“明代斗彩瓷器的發展與鑒定”,主講人結合自己在故宮博物院從事古陶瓷研究33年的心得,對明代斗彩瓷器的產生和發展進行了系統梳理。講座內容涉及斗彩的定義及其與青花五彩的區別、斗彩的起源和發展、明代成化斗彩瓷器的鑒定要點等。特別對明代成化斗彩瓷器取得高度成就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傳統方法進行鑒定,提出了主講人獨到的見解。
2月12日,第100講由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講授“故宮博物院的表情”知識講座。單霽翔院長通過故宮博物院的誠心、清心、安心、匠心、稱心、開心、舒心、熱心8個“表情”,結合數百張照片和翔實的數據,介紹了故宮博物院近年來在觀眾服務、安全保衛、文物保護、遺產檢測、環境提升、公眾教育、文創產品開發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和成績。
2月26日,第101講由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講授“展覽是一臺雋味悠長的戲”。本次講座圍繞故宮博物院2017年展覽規劃展開。
3月12日,第102講由器物部馮賀軍主講“磚石雕刻與隨葬陶俑:以故宮雕塑館藏品為例”。講座以故宮雕塑館中的磚石與陶俑文物為主,從一個側面揭示這些文物所反映的歷史、習俗與藝術。
3月26日,第103講由宮廷部林姝主講“萬歲千秋奉壽康”,主要為觀眾講授壽康宮的原狀陳列及相關展覽情況。
4月9日,第104講由器物部焦東華講授“大隱于朝——故宮博物院藏品三年清理核對成果展”,介紹了“故宮博物院藏甲骨文整理與研究”課題的進展,包括甲骨的拓片、摹文等制作方法和基本要求;解說院藏御制詩稿的獨特性、完整性;交流明清尺牘中涉及身處不同時代、不同行業、不同社會地位的書家、藏家、學者以及官員們情感溝通、信札往來的信息。
4月23日,第105講由展覽部王博為觀眾講授“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展”,講述與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展有關的展陳情況及展品介紹。
5月14日,第106講由書畫部王琥為公眾講述“圓融冷逸——‘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之八大山人”。為了更好地將“四僧”書畫藝術展示給廣大的觀眾,我院于2017年5月6日至6月28日,在武英殿書畫館舉辦“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本次展覽是我院“四僧”相關主題展覽規模最大、文物數量最多的一次,共分為四個單元。本次講座以其中第三單元“圓融冷逸——八大山人”為基礎,為大家解說我院藏八大山人書畫作品及其特點。
6月4日,第107講由書畫部魯穎為公眾講述“清疏寒寂——‘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之弘仁”。弘仁是封建傳統體制下的典型文人,能詩善文,尤擅繪畫,以一介儒生遭遇國破家亡而遁入空門,放逸山水間,寄情書畫中,形成了具有個人獨特藝術風格荒疏冷逸的畫風。
6月11日,第108講由書畫部王亦旻為公眾講述“縱肆清奇——石濤書畫人生及作品解讀”。本次講座以武英殿中“四僧書畫展”陳列出的石濤作品為主線,結合其生平記載以及其他重要作品,對石濤藝術生涯中的一些影響巨大的爭議性話題,做一大致梳理與詮釋,以幫助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其藝術特色。
6月25日,第109講由書畫部楊丹霞為公眾講述“髡殘的生平及其書畫藝術”。本次講座從其生平、交游、藝術師承、代表作品及風格諸方面予以介紹,以便聽眾從多角度,了解這位在“四僧”中傳世作品最少、最不為人所熟知的畫僧。
7月9日,第110講由器物部劉岳為公眾講述“漫談‘珍寶館’改陳及其他”。本次講座對“珍寶館”的歷史及自2016年開始的最新一次改陳進行詳細說明,并選取已開放展廳中的重點文物進行深入解讀,希望能夠給大家勾勒一個更為清晰、完整的“珍寶館”形象,使大家可以更好地欣賞“珍寶館”的陳列。
7月23日,第111講由展覽部宋海洋為公眾講授“珍寶館的改陳設計大綱”。本次講座通過對改陳設計大綱的解讀,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到珍寶館改陳還原歷史、還原文物的目的以及珍寶館現狀。
8月13日,第112講由故宮學研究所周乾講述“紫禁城古建筑的營建思想與文化”。主講人通過對紫禁城古建筑文化較為全面的論述,來推動公眾對紫禁城建筑文化的客觀和辯證認識,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推進中國古建筑工匠精神及營造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8月27日,第113講由器物部焦東華講述“殊今異古——故宮博物院藏石鼓的流傳及其影響”。我國傳世的石刻文字以石鼓文為最早,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此次講座主講人主要為公眾講述有關石鼓的前世今生故事。
9月10日,第114講由書畫部汪亓為觀眾講述“走近趙孟頫”專題講座。此次講座圍繞展覽內容從更多角度介紹這位藝術巨匠的生平與藝術面貌,與此次展覽的亮點與看點。
9月24日,第115講由書畫部王中旭為觀眾講述“《千里江山圖》一回捻出一回新”。鑒于該圖之精工及復雜程度,讀畫的角度可以是多樣的,每個人每次讀畫的心得可能亦各異,這也正反映了該畫獨特而持久的藝術魅力。本次講座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圍繞該畫最原初的問題進行思考:畫是如何畫出來的?表達了何種主題和畫意?具有何種功用?
10月15日,第116講由書畫部許彤為觀眾講述“文人畫與青綠山水的合流”。在漫長的歷史中,無論是宮廷畫家、職業畫家或者文人畫家,都會選擇使用青綠設色來畫山水。但不同身份的畫家采用不同的方式,也表達出不同的趣味和審美。本次講座梳理了文人畫與青綠山水的合流情況。
10月29日,第117講由書畫部李天垠為公眾講述“趙孟頫時代的另一位藝術巨匠——朱德潤”。主講人通過講座帶領觀眾穿越到七百年前的元代中國,讓觀眾在賞析朱德潤存世畫作、辨別其作品真偽的同時,領略元大都、元上都、蘇杭江南地區的地理風貌與風土民情。主講人還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入朱德潤內心,以朱德潤的視角觀察體會繪畫創作本身與元代社會的方方面面。
11月12日,第118講由書畫部蔣彤為公眾講述“復古影響下的青綠山水”。復古是中國繪畫的重要課題,復古有兩種,一是托古改制,即借古意創造新的風格、樣式,改是關鍵;還有一種是仿古,雖然也強調脫古,但更強調筆墨有出處。托古改制的重要時期是元初,以趙孟頫、錢選為代表主要探討如何在士人畫中體現古意,使青綠山水體現出士氣與隱逸思想。仿古則因董其昌、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以及乾隆朝宮廷畫家等的繪畫實踐而成為明晚期至清中期青綠山水畫的重要內容。本次講座將梳理復古影響下的青綠山水脈絡。
11月26日,第119講由書畫部馬順平為公眾講授“趙孟頫早期書法作品解讀”。圍繞趙孟頫特展,為公眾介紹了趙孟頫早期的生平及初期書法作品。
12月10日,第120講由故宮學研究所周乾為觀眾講述“圖說紫禁城中軸線古建筑——藝術、歷史與文化”。本講座以貫穿紫禁城中軸線的建筑群為對象,基于大量圖片和豐富的語言,來展現其建筑藝術、歷史及文化特色。
12月20日,第121講由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主講。單霽翔院長以“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忠實守護者”為主題,就故宮的藏品清點、展覽策劃、文物保護、觀眾服務、公眾教育、數字化發展、文創產品等方面,與觀眾分享了故宮作為社會文化服務機構,近年來的發展與改變。
12月24日,第122講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張弢為公眾講授“茜茜公主與貴族時代——匈牙利歷史巡禮”主題講座。茜茜公主(1837—1898)作為奧匈帝國的皇后、匈牙利王國的王后,親身經歷了匈牙利國家命運的轉變并參與其中。本講座梳理匈牙利的歷史發展進程,講述歐洲貴族社會的時代變遷,回顧茜茜公主的人生軌跡。
故宮講壇第99講主講人呂成龍先生
故宮講壇第100講主講人單霽翔先生
故宮講壇第101講主講人王亞民先生
故宮講壇第102講主講人馮賀軍先生
故宮講壇第103講主講人林姝女士
故宮講壇第104講主講人焦東華先生
故宮講壇第105講主講人王博先生
故宮講壇第106講主講人王琥先生
故宮講壇第107講主講人魯穎女士
故宮講壇第108講主講人王亦旻先生
故宮講壇第109講主講人楊丹霞女士
故宮講壇第110講主講人劉岳先生
故宮講壇第111講主講人宋海洋先生
故宮講壇第112講主講人周乾先生
故宮講壇第113講主講人焦東華先生
故宮講壇第114講主講人汪亓先生
故宮講壇第115講主講人王中旭先生
故宮講壇第116講主講人許彤女士
故宮講壇第117講主講人李天垠先生
故宮講壇第118講主講人蔣彤女士
故宮講壇第119講主講人馬順平先生
故宮講壇第120講主講人周乾先生
故宮講壇第121講主講人單霽翔先生
故宮講壇第122講主講人張弢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