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至23日,故宮課程暨故宮講壇走進西安第十九講在故宮學院(西安)舉行。3月22日,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館員黃衛文應邀為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和藝術學院的師生開設“故宮課程”,作題為“元明清景德鎮窯青花瓷器”的專題講座。3月23日,故宮講壇走進西安第十九講在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博望報告廳舉行,黃衛文先生作題為“明清景德鎮窯彩瓷賞鑒”的專題報告,西北大學師生及部分文博單位同仁到場聆聽了報告。
3月22日,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和藝術學院師生在西北大學太白校區第九教學樓參加“故宮課程”。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館員黃衛文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的講座。講座中,黃衛文先生圖文并茂地向大家講授了元明清三代青花器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并從青花瓷器的胎、釉、底足、青料、造型、裝飾風格、裝飾題材等幾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元明清三代青花瓷器的特征。
故宮課程(西安)第19講主講人黃衛文先生
一、元代青花瓷器
講座伊始,主講人向大家介紹了青花瓷器的定義,簡要概括了青花瓷器的工藝優點。并從元青花的胎質、釉色、造型、紋飾等特征將元青花分為伊斯蘭和菲律賓兩種類型。接下來主講人從胎釉、青料、造型、裝飾風格和裝飾特點等介紹了元青花的一般特征。認為元青花胎色多不夠潔白細膩,多是因淘煉不細、制作粗率而致。底足墊砂支燒,多數露胎不施釉,胎底上多有砂眼、刷痕或鐵質斑點,常呈現火石紅色。底釉多呈青白色,器物接痕明顯,用手撫摸多凹凸不平,把杯、把碗或一般圈足碗、碟底心多有一臍狀凸起如雞心,成型工藝比較粗糙。青料多為進口“蘇麻離青”料,由于含錳較低含鐵較高,青花色調濃艷,并有藍黑色濃聚斑點閃爍如鉛,俗稱“錫光”。元青花造型特點為形大、胎厚、體重。裝飾風格分為多層次裝飾,無論是瓶、罐、執壺一類琢器,還是碗、盤一類圓器,一般上下多七八層,或里外四五層紋飾,這是元青花裝飾最突出的特征。裝飾題材豐富多彩,舉凡大自然中的萬物,幾乎都可以成為裝飾題材,代表性紋樣如:人物故事、龍鳳、麒麟、魚藻紋、荷塘鴛鴦(滿池嬌)、變形蓮瓣紋、八吉祥、云肩紋、松竹梅紋等。
二、明代青花瓷器
講座第二部分,主講人分朝代詳細介紹了明代青花瓷器的發展過程及其工藝特征。主講人首先介紹了明代青花瓷器的青料,明代青花料主要分進口青料和國產青料,國產青料又分平等青、回青、浙料、珠明料、石子青等。不同時期瓷器所用青料亦有不同。明初青花(洪武、永樂、建文、宣德)使用進口青料“蘇麻離青”;空白期(正統、景泰、天順)主要是國產青料,發色濃艷和淺淡;明中期青花(成化、弘治、正德)采用國產平等青料;中晚期青花(嘉靖、隆慶、萬歷)使用回青和石子青;晚期青花(泰昌、天啟、崇禎)采用國產上等浙料,崇禎時期青花改用珠明料繪畫。并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等特征將明代青花瓷器分為:洪武青花,永樂、宣德青花,正統、景泰、天順青花,成化、弘治、正德青花,嘉靖、隆慶、萬歷青花,泰昌、天啟、崇禎青花幾個時期,并分別介紹了各個時期青花瓷器的工藝特征。
三、清代青花瓷器
講座第三部分,主講人著重介紹了清代青花瓷器的特點。清代青花主要使用國產青料,沒有進口青料,但因產地不同,各時期青花色調也不盡相同。順治、康熙朝主要使用云南產珠明料,呈色青翠亮麗。雍正、乾隆朝主要使用浙江產青料,俗稱“浙料”,呈色純正雅致。晚清各朝依舊使用浙料,但呈色灰暗。光緒以后一些品種,開始使用進口氧化鈷青料,呈色濃艷飄浮。接下來,主講人分為窯業概況、青料特征、胎釉特征、典型器形、主要紋飾、款識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清代各朝青花瓷器的工藝特征。
3月23日,故宮講壇走進西安第十九講在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博望報告廳舉行。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館員黃衛文作了題為“明清景德鎮窯彩瓷賞鑒”的專題講座。主講人分為五彩、斗彩、琺瑯彩、洋彩、粉彩和其他明清景德鎮彩瓷器六部分,以明清兩代各朝出現的彩瓷器為主要研究對象,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此階段彩瓷器的發展變化和一般特征。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師生及部分文博單位相關人員80余人參加了本場講座。
故宮講壇走進西安第19講主講人黃衛文先生
一、彩瓷的定義與分類
講座第一部分,主講人首先將彩瓷分為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上釉下結合彩幾種類型,并詳細地介紹了各個類型彩瓷的定義、特點和代表瓷器品種。指明由于習慣上古陶瓷研究者一般將彩在釉下一次高溫燒成的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瓷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因此這次給大家展示與交流的景德鎮窯明清彩瓷主要是指除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瓷之外的其他彩瓷品種。
二、五彩瓷器
講座第二部分,主講人著重介紹了明清兩代的五彩瓷器。主講人首先對五彩做出定義,認為五彩是一種在高溫燒成的瓷器上用多種彩料涂繪紋飾,然后再入爐中以700℃-900℃左右低溫二次燒成的釉上彩瓷器。五彩色料除藍彩有釉上藍彩和釉下青花之分外,其他均為釉上彩料,由此五彩瓷器以彩飾中是否含有青花成份可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兩大類。接下來,主講人介紹了明代五彩瓷器。最早的明代官窯青花五彩器宣德朝時才出現,而釉上五彩傳世器所見最早的為成化官窯制品。弘治、正德時期,景德鎮官民窯的五彩燒制見多,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的制作工藝均已成熟。嘉靖、隆慶、萬歷三朝是明代五彩制作的興盛期,官民窯均大量制作。這一時期的五彩瓷器形繁多,成型工藝的手法很高,紋飾構圖繁密,彩飾效果濃艷熱烈,尤以青花五彩制作頗精。至晚明天啟、崇禎兩朝,官窯瓷器生產幾乎停滯,而民窯五彩生產仍有一定規模。最后,主講人介紹了清代五彩瓷器。認為五彩瓷器在清朝主要流行于順治、康熙時期。康熙時期是明清五彩瓷制作發展的又一個高峰。自雍正朝以后,因為粉彩工藝的發展成熟,五彩瓷逐漸被粉彩瓷取而代之,雖然仍有一些五彩品種延續燒造,但生產數量已大為減少。
三、斗彩瓷器
講座第三部分,主講人著重介紹了明清時期斗彩瓷器。斗彩瓷器是明清時期江西景德鎮窯燒制的一種彩繪瓷器。所謂斗彩是指瓷器彩繪的一種工藝。它是在坯體上,先用青花描繪圖案輪廓,施透明釉,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種彩料填繪,經低溫彩爐烘烤,最后成型。由于彩繪方式分釉上、釉下彩兩部分,有拼逗之意,故稱為“斗彩”。明代斗彩工藝始創于明宣德時期,釉上彩色種類尚少,僅見黃、綠、紅、紫數種單色,且色濃少透明感。成化斗彩是在宣德青花五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此時的斗彩已發展成為獨立的彩瓷品種,并取得了冠絕明代一朝的藝術成績。成化之后,斗彩瓷器的燒造從成化朝的輝煌而一落千丈,生產大幅萎縮。傳世弘治、正德時期的斗彩瓷器幾乎未見。嘉靖、萬歷時期,五彩瓷制作大盛,斗彩的燒造僅見一些模仿前朝的產品,均屬本朝款識。造型、紋飾、施彩均與成化制品相仿,然彩的色調略顯濃艷,釉上彩色以紅、綠、黃色為主,紅色深濃似棗皮,綠色閃黃透亮。
清代在前代發展基礎上,斗彩工藝在康熙時期既已恢復并有所發展。康熙時期斗彩瓷制作的主體傾向還是盡力模仿成化產品的風格,但也有所創新,出現了一些新的品種。器物施彩基本以填彩為主。雍正斗彩在明代成化斗彩的原有基礎上,由于加入了粉彩技法,從而形成了斗彩加粉的新品種,這是對成化斗彩的重大突破。乾隆斗彩造型種類十分豐富,舉凡生活用品、陳設用具、文玩器皿、書房文具無所不有。紋飾一般是以傳統圖案,或者按照朝廷送來的圖樣和皇帝的旨意設計,送交景德鎮御窯廠進行燒造。此時圖案大部分以纏枝蓮花、纏枝寶相花為地,加飾夔龍、夔鳳、蝙蝠、螭龍構成一幅幅繁復的圖案。嘉慶之后,由于清王朝國力走向衰落,景德鎮御窯廠生產量逐年遞減,斗彩瓷器發展步入低潮和停滯階段,官窯品種僅為滿足皇宮內廷日常生活的需要,難有驚美器物出現。生產工藝只是維持前代水準。而民窯斗彩瓷器中一些屬私家堂名款的作品制作頗精。至晚清,國家政治動蕩,內憂外患接踵而來,景德鎮瓷業生產亦大受影響。斗彩這種工藝繁瑣復雜、費工費時的品種,到晚清時期已瀕臨絕跡。
四、琺瑯彩瓷器
講座第四部分,主講人著重介紹了清代琺瑯彩瓷器。琺瑯彩瓷器是中國古代彩瓷的巔峰之作,宮廷檔案中稱為“瓷胎畫琺瑯”。受金屬琺瑯器的影響而出現,影響到粉彩工藝的產生。琺瑯彩瓷器燒制時間短,康熙至乾隆數量少,是專供清代皇帝后妃們把玩的清宮秘藏。傳世品主要藏于兩岸故宮,極少數收藏于海內外其他博物館。琺瑯彩瓷器的另一個特點是分地燒成,景德鎮官窯制胎,繪畫施彩及最后成器于宮中。其中康熙朝琺瑯彩由造辦處琺瑯作進行,銅胎琺瑯器和瓷胎畫琺瑯器由如意館畫師畫出琺瑯紋飾。傳世品基本都是色地琺瑯彩瓷,常見的色地有紅,黃,藍,紫,綠,胭脂色等。繪畫的顏色有紅,黃,藍,紫,白,黒,綠,胭脂等。彩繪細膩,透明。雍正皇帝酷愛宮中的琺瑯彩瓷,并親自參與琺瑯彩瓷的設計和制作過程,對使用的原料、繪畫圖案乃至瓷器的樣式、高矮尺寸都要一一過問。此時期的造型有:盤、碗、杯、碟、茶壺、瓶等,仍然以小型器物為主。乾隆皇帝儒雅好古,對于康熙、雍正時期遺留宮內的琺瑯彩瓷更視為珍寶。除承前制繼續在宮中燒制外,并為每件器物配制楠木匣缽,專門儲藏于乾清宮琺瑯彩瓷的專庫(端凝殿)內。乾隆時期琺瑯彩瓷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康、雍兩朝,器型更加豐富。
五、洋彩瓷器
講座第五部分,主講人著重介紹了清代洋彩瓷器。本部分主講人首先介紹了清宮檔案中對洋彩瓷器的記載,進而分析了洋彩與琺瑯彩的異同。認為兩者均用琺瑯料彩繪,紋飾描繪借鑒西洋畫法。但是制作地點不同,琺瑯彩為以景德鎮白瓷胎在宮廷內畫紋飾,洋彩完全在景德鎮制作。裝飾風格不同,瓷胎畫琺瑯基本為白胎琺瑯彩紋飾;洋彩多各種色地彩繪,色地常使用軋道工藝。成對器物中琺瑯彩紋飾不同,洋彩則基本畫面一樣。款識方面,琺瑯彩多為楷書四字方框款;洋彩多為六字青花或青料款識。主講人進而介紹道,從康熙中、后期至乾隆中期這六七十年間,流傳于世的琺瑯彩瓷和乾隆時期的洋彩瓷不過500余件,而且絕大部分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70余件)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可謂彌足珍貴。由于琺瑯彩、洋彩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把玩之瓷,一直秘藏宮中,加之傳世品的數量極為稀少,嘉慶以后國力衰落,琺瑯彩被粉彩代替。所以后世仿燒琺瑯彩瓷一直不斷,在民國時期達到高潮,并具有一定水準。
六、粉彩瓷器
講座第六部分,主講人著重介紹了清代粉彩瓷器。粉彩是一種釉上彩瓷器,它是在預先燒制好的施釉白瓷上進行彩畫,然后入窯在700℃—750℃左右的爐溫下燒烤制成。在中國古代的釉上五彩工藝基礎上,結合西方引進的琺瑯彩工藝技法,經過中國工匠的巧妙融會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陶瓷裝飾技法。粉彩初創于景德鎮御窯廠,康熙晚期開始出現,到雍正時期已經作為清代主要陶瓷裝飾被廣泛應用。康熙時期的粉彩瓷器為數不多。雍正粉彩在康熙初創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無論造型、彩繪技法、紋飾圖案等方面皆達到空前的水平。官窯、民窯同時大量生產,尤其是官窯制品工藝精湛,可以與當時專供皇帝使用的琺瑯彩瓷器相媲美。乾隆時期的官窯粉彩瓷器,一改康熙、雍正時期清新典雅的風范,以精工細做、華麗繁縟著稱。從嘉慶以后直至晚清宣統時期,由于社會經濟的日漸衰落,景德鎮瓷業也趨于蕭條,許多著名的陶瓷品種已絕跡人間。
七、其他景德鎮窯明清彩瓷
除了以上較為常見的彩瓷品種,主講人還介紹了色地彩瓷(雜釉彩),指在單色釉地上描繪單一釉彩的彩瓷品種(兩色釉、彩瓷器)。常見品種有:白地礬紅彩、白地綠彩、白地黃彩、白地醬彩、黃地綠彩、黃地紫彩、黃地紅彩、黃地黃彩、綠地黃彩、綠地紅彩、綠地紫彩、綠地醬彩、紅地綠彩、黑地綠彩、青花(藍)地黃彩、顏色釉、青花加金彩、素三彩和墨彩等。講座結束后,主講人回答了聽眾提出的問題,互動頻繁,反響強烈。
故宮講壇走進西安第19講講座現場
故宮課程和故宮講壇,是故宮學院(西安)培訓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故宮課程面向文博、藝術專業的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專業性較強,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故宮講壇面向社會公眾,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普及文博知識,傳播故宮文化。二者的結合,是此次活動的主要特色。故宮學院將繼續立足特色,發揮優勢,不斷拓展,做好培訓和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