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故宮講壇走進西安”第13講由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館員郭玉海作了題為“金石傳拓技藝”的專題講座。主講人以自身在故宮博物院三十多年的傳拓工作經歷為基礎,詳細地為大家梳理了金石傳拓的基本概念、傳拓的源流傳承、基本技法、工藝標準和文化定位等內容。
5月18日,“故宮課程”第14講由由故宮博物院科研處處長、研究館員宋玲平女士做題為“從夏商周青銅器探知古代社會”的專題講座。主講人通過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的對比,詳細地介紹了夏商周青銅器的時代特征、地域風格、功能價值、鑄造技術以及在探知夏商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5月19日,“故宮講壇走進西安”第14講由故宮博物院科研處處長、研究館員宋玲平女士做題為“夏商周青銅器探秘”的專題報告。主講人結合歷史文獻以及出土材料,全面的闡述了青銅器的定義、起源、時空范疇、功能、鑄造方法、造型、紋飾和銘文以及青銅器背后的歷史故事和青銅器對后世其他材質藝術的影響。
6月23日,“故宮講壇走進西安”第15講由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館員李米佳做題為“先秦青銅器分期暨文化上的遞嬗關系”的專題講座。主講人以故宮博物院藏青銅器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青銅器的歷史分期及由此折射出的區域文化、民族文化、科學工藝、宗教神話、思想制度和社會背景,同時也揭示了青銅器制作的方法、特點及鑒定要領。
9月22日,“故宮講壇走進西安”第16講由故宮博物院展覽部副研究館員孫淼做題為“傳統與現代——故宮展覽幕后的故事”的專題講座。主講人結合自己多年的展陳經驗,回顧了故宮古建筑展廳利用的歷史,梳理了故宮展覽面臨的困境和故宮展覽的整體思路,并以闡釋、對話、體驗三部分內容對故宮展覽工作中的創新點進行介紹。
10月19日,“故宮課程”第17講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室研究館員楊晶做“如何讀懂古玉”的專題講座。主講人通過歷史文獻的梳理以及考古資料的分析,從“玉為何物(玉)”、“玉從何來(玉器)”、“玉為何來(玉文化)”三個方面介紹了玉器鮮明的時空特性和蘊含的多重的文化寓意。
10月20日,“故宮講壇走進西安”第17講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室研究館員楊晶做了題為“古代玉器賞析——故宮藏玉解讀”的專題講座。主講人從“古玉的一般知識”和“古玉的發展軌跡”這兩個視角,以故宮藏玉為范例,一方面介紹古玉的來源、古玉的定名、古玉的辨識等方面的相關問題,另一方面揭示史前時期、夏商時期、西周時期等不同階段玉器的特征及其形制變化。
12月21日,“故宮課程”第18講由故宮博物院展覽部副研究館員宋海洋做了題為“從古時的‘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看隋唐文化中的歐、亞風采”的專題講座。主講人通過考古資料的分析,向大家講授了隋唐時期經由陸上絲綢之路產生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并從考古學的視角闡釋了隋唐文化中的歐、亞風采。
12月22日,“故宮講壇走進西安”第18講由故宮博物院展覽部副研究館員宋海洋做了題為“清代乾隆時期的宮廷玉器”的專題講座。主講人通過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時期玉器的分析,分為概述、乾隆時期宮廷玉器的種類和乾隆時期宮廷玉器的工藝特點三部分為聽眾講述了乾隆時期宮廷玉器的基本情況。
故宮講壇走進西安第13講主講人郭玉海先生
故宮講壇走進西安暨故宮課程第14講主講人宋玲平女士
故宮講壇走進西安第15講主講人李米佳先生
故宮講壇走進西安第16講主講人孫淼先生
故宮講壇走進西安暨故宮課程第17講主講人楊晶女士
故宮講壇走進西安暨故宮課程第18講主講人宋海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