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14日,國際博協培訓中心2019年秋季培訓班在宜興市博物館舉辦。這是培訓中心舉辦的第十三期常規培訓班,共招收31名學員。其中,中國學員16名,來自10個省市16家機構;國際學員15名,來自亞非拉歐14個國家。
培訓班全體專家、學員、工作人員合影
圍繞培訓主題“營造博物館學習環境:開發相關公眾項目”,8位中外專家結合工作實踐,從博物館教育的目標與挑戰、教育項目評估、博物館教育中的科技運用、資源分享和社區合作等多個方面展開課程。課程內容豐富實用,理論實踐并重,不僅探討了學員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和難題,也拓寬了大家對博物館教育的認知和理解。
集中授課以外,培訓班還設置多個互動環節,鼓勵學員主動分享、發現和展示。分享環節,多位學員帶來本館教育手冊、工具包、教具等,介紹其最有代表性或最成功的教育案例。這些各具特色、創意滿滿的資料還成為課余討論與交流的焦點。它們雖由各國不同的語言文字寫成,但其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相通的。大家饒有興致地翻看、端詳,向分享人請教活動細節,不時發出“哦!”的感嘆聲。
“藏品閱讀”課鼓勵學員主動發現藏品背后的故事。這是培訓班的保留課程,每次都以疑問和好奇開頭,以創意和歡樂結尾。課程選用了6件藏品,均為宜興市博物館收藏的珍貴文物。學員們自行選擇感興趣的文物,據此分為小組來挖掘藏品信息,再通過小品劇等形式將這些信息講述出來。學員們就地取材,用彩紙和膠帶做出了衣服、帽子,用彩筆畫出各種圖案,通過角色扮演和故事講述將藏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授課專家只介紹課程意義和目的,閱讀與展示等全部由學員獨立完成。
除了探討博物館教育,培訓班還關注學員展示匯報技能的提高,從規劃構思、整體結構、幻燈片設計、觀點陳述、時間把控等方面講述何為好的匯報。匯報在精,不在多,觀點清晰、邏輯連貫的匯報更容易被記住。理論講授之后,學員們分為中外兩組進行隨堂練習和展示,活學活用,剛剛掌握的技巧立刻就能派上用場。
此外,學員們還走出課堂,到宜興市博物館、中國陶瓷博物館、前墅龍窯現場學習。手工制作也是本次培訓班的一大亮點。經過基礎培訓后,學員們自己設計和制作均陶盤和紫砂壺,體驗當地特色工藝。這些作品成為培訓班送給學員們的獨一無二的禮物。
培訓班的成功舉辦,得益于國際博協、中國博協和故宮博物院的一貫支持,更得益于宜興市政府、宜興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及宜興市博物館的鼎力配合。今后,培訓中心將繼續圍繞博物館藏品、展覽、教育及管理等方面開展更加豐富實用的主題培訓,為博物館同仁搭建良好的國際交流平臺,提供博物館領域最前沿的知識和信息,促進世界范圍內尤其是亞太地區博物館的長期蓬勃發展。
中國專家授課
中國專家授課
中國專家授課
外國專家授課
外國專家授課
外國專家授課
外國專家授課
“展示匯報”環節
“藏品閱讀”課程
“展示匯報技巧”課程
現場學習
學員制作均陶盤
學員制作紫砂壺
學員領取均陶作品
學員領取結業證書
結業儀式現場
(文/趙翠娟 圖/陳思敏 趙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