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故宮博物院和國際文物保護修復協會(英文簡稱IIC)聯合成立的國際文物修復學會培訓中心(IIC-ITCC)第五期培訓班在故宮博物院成功舉辦。此次培訓班以“陶瓷和玻璃保護”為專題,邀請來自中國、英國和美國的13位專家學者前來授課,招收并最終遴選出24名學員,其中中國學員(包括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12名,來自全世界11個國家的國際學員12名。11月11日在建福宮敬勝齋舉行開班儀式暨第一堂授課,故宮博物院王旭東院長、國家文物局羅靜司長、國際文物保護修復學會朱利安主席出席并致辭,儀式由趙國英副院長主持,隨后宋紀蓉副院長以“文物醫院”為題的講座正式開啟了為期12天、共計86課時的培訓課程。
全世界范圍均有陶瓷和玻璃文物的普遍存世和大量發現,因文物結構脆弱的特性導致極易受到損害,目前針對陶瓷質和玻璃質文物科學檢測和保護修復方面存在很多技術難題,此次培訓班得到了來自全世界文保行業的關注。為期兩周的培訓課程內容緊湊而豐富,涉及陶瓷和玻璃質文物的預防性保護、無損檢測分析、巖相學分析與觀察、玻璃文物的檢測方法、陶瓷文物的保護與修復、保護修復理論、修復材料的選擇、保護案例分析等各個方面。不僅在專業授課方面為國際先進水準,每次授課后組織學員進行實踐操作,如赴器物部庫房觀摩室對藏品參觀學習,分組赴珍寶館展廳進行實地檢測與分析,在文保科技部實驗室進行檢測技術實踐,于工作室體驗陶瓷制作工藝和修復等實踐活動。同時,在課余時間穿插老師與學員之間的討論、匯報及互動環節,使本身具有專業經驗的學員們擁有更多交流討論的機會,每次提問討論環節同學們都反響熱烈。所有課程和活動由會務組提前一年開始共同商榷和反復調整,保證了培訓班全部授課高效有序地順利進行。
培訓班的閉幕式上,故宮博物院領導、國際文物修復學會領導和此次參與授課的部分外籍老師為學員們頒發了結業證書,來自全世界的學員們紛紛表示此次培訓帶給大家豐富的知識和難忘的回憶,會將這些收獲帶回工作崗位提升對陶瓷和玻璃文物保護修復方面的能力,并以培訓班為契機加強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
(文/紀東歌 圖/韓童 劉思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