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鑄古今——饒宗頤學術·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幕
“陶鑄古今——饒宗頤學術·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幕
2008-10-30
展覽地點:神武門展廳
展覽時間:2008年10月30日—11月12日
10月29日,由故宮博物院與香港大學合辦的“陶鑄古今——饒宗頤學術·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開幕。饒宗頤教授向故宮博物院捐贈10幅作品的儀式及故宮博物院編輯出版的《陶鑄古今——饒宗頤書畫集》、《陶鑄古今——饒宗頤著述錄》首發也同時舉行。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書記、主任陳進玉,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胡振民,饒宗頤教授,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饒宗頤學術館之友會長陳偉南,全國僑聯副主席陳有慶博士,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李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等出席了開幕式。
饒宗頤教授1917年出生于廣東潮州,1949年移居香港,曾先后任教于香港大學、新加坡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是當代國學大師及書畫大家。他學藝兼修,治學廣博,橫跨中西,從事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七十多年,在考古、甲骨文、金石簡帛、敦煌學、詩詞書畫等領域均有卓越建樹,被東、西方學者視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人。在書畫創作上,饒教授貫通融會,領異拔新,他的書法根植于文字,在古文字研究的基礎上融合各體而獨辟“饒體”。繪畫方面,他取法古人,特重于開創新境,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2004年,他提出山水畫西北宗說,融合各種技法來寫荷花,以厚重拙樸的線條重新追求敦煌壁畫及白描畫稿的氣韻,不斷創新。饒宗頤教授卓越的成就令他享有多個學術榮譽,獲得有“西方漢學之諾貝爾獎”之稱的“儒蓮獎”、中國國家文物局及甘肅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敦煌文物保護特殊貢獻獎,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的“大紫荊勛章”等。
本次展覽展出他的書畫作品60多件以及他的著作及主編的刊物。這些展品充分展現了饒教授文、史、哲、藝的豐碩成就以及生活點滴,可以說是一次對饒教授學術、藝術歷程與成果的概括展示。
為配合展覽,饒宗頤教授學術藝術研討會于10月30日上午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開幕式當天,饒宗頤教授向山西大同華嚴寺捐贈2007年手寫的水墨紙本新作——北宋真定府高僧宗頤的《金光明經序》十三屏捐贈儀式,饒宗頤教授主編的大型國學雜志《華學》第九、第十合輯以及《饒宗頤20世紀學術文集》(20卷)簡體版的首發式也同時進行。
展覽時間:2008年10月30日—11月12日
10月29日,由故宮博物院與香港大學合辦的“陶鑄古今——饒宗頤學術·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開幕。饒宗頤教授向故宮博物院捐贈10幅作品的儀式及故宮博物院編輯出版的《陶鑄古今——饒宗頤書畫集》、《陶鑄古今——饒宗頤著述錄》首發也同時舉行。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書記、主任陳進玉,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胡振民,饒宗頤教授,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饒宗頤學術館之友會長陳偉南,全國僑聯副主席陳有慶博士,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李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等出席了開幕式。
饒宗頤教授1917年出生于廣東潮州,1949年移居香港,曾先后任教于香港大學、新加坡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是當代國學大師及書畫大家。他學藝兼修,治學廣博,橫跨中西,從事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七十多年,在考古、甲骨文、金石簡帛、敦煌學、詩詞書畫等領域均有卓越建樹,被東、西方學者視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人。在書畫創作上,饒教授貫通融會,領異拔新,他的書法根植于文字,在古文字研究的基礎上融合各體而獨辟“饒體”。繪畫方面,他取法古人,特重于開創新境,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2004年,他提出山水畫西北宗說,融合各種技法來寫荷花,以厚重拙樸的線條重新追求敦煌壁畫及白描畫稿的氣韻,不斷創新。饒宗頤教授卓越的成就令他享有多個學術榮譽,獲得有“西方漢學之諾貝爾獎”之稱的“儒蓮獎”、中國國家文物局及甘肅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敦煌文物保護特殊貢獻獎,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的“大紫荊勛章”等。
本次展覽展出他的書畫作品60多件以及他的著作及主編的刊物。這些展品充分展現了饒教授文、史、哲、藝的豐碩成就以及生活點滴,可以說是一次對饒教授學術、藝術歷程與成果的概括展示。
為配合展覽,饒宗頤教授學術藝術研討會于10月30日上午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開幕式當天,饒宗頤教授向山西大同華嚴寺捐贈2007年手寫的水墨紙本新作——北宋真定府高僧宗頤的《金光明經序》十三屏捐贈儀式,饒宗頤教授主編的大型國學雜志《華學》第九、第十合輯以及《饒宗頤20世紀學術文集》(20卷)簡體版的首發式也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