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于鶴雕塑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幕
“鄭于鶴雕塑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幕
2014-12-30
2014年12月30日下午,“鄭于鶴雕塑藝術展開幕式暨作品捐贈儀式”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舉行。我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鄭于鶴,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黃振春,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馮乃恩出席儀式并致辭,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主持。當日,鄭于鶴先生將5件(套)代表性雕塑作品無償捐贈故宮博物院,并參加了基于此次展覽的學術研討會。
“鄭于鶴雕塑藝術展”共展出160余件(套)雕塑及繪畫作品,全面系統地展示鄭于鶴先生六十余年藝術創作的主要作品。展覽按照作品的創作時間和品類的脈絡展開,大致分為早期小型彩塑作品、中型圓雕及壁飾作品、書畫作品及近年來創作的佛教題材大型圓雕及浮雕的小稿四個部分。展覽位于神武門城樓之上,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環境古樸端莊。展廳內部基于古建筑的文化氛圍及展品的特點進行設計,強調色彩、材質、肌理的微妙對比變化,采用了特殊的配光、調光等藝術手段,塑造出獨特、具有學術氣息的展覽氛圍,給觀者以淡雅肅穆的感受。
鄭于鶴先生是一位身跨雕塑、繪畫等多個領域的著名藝術家,從事雕塑藝術創作六十余年,勤奮不輟,勇于創新,在繼承中國傳統泥塑技巧的基礎上,博采眾家之長,不斷完善自身雕塑藝術語言,對傳統泥塑藝術表現樣式做了多樣化的探索,創造出了獨具特色、廣受歡迎的彩塑藝術風貌。
本次展覽于2015年1月31日結束。展覽不單獨售票,觀眾持故宮博物院門票可免費參觀。
鄭于鶴先生簡介
鄭于鶴先生,1934年出生于江蘇徐州。他的雕塑創作脫胎于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1952年經舅父李可染先生推薦,師從天津“泥人張”后人張景祜先生學習泥塑,熟練掌握了中國傳統彩塑的技巧,繼承了“泥人張”寫實造型與色彩并重的塑造傳統。但他未完全模仿“泥人張”作品的表現形式,而是在保留民間藝術善于夸張、裝飾等特性的基礎上,學習借鑒現實主義的造型藝術及近代西方繪畫、雕塑、裝飾等藝術之流派,注重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表達并結合在作品中。
著名美術史家、書法家黃苗子先生曾撰文評價鄭于鶴:“在彩塑技法基礎上,多方面吸收和借鑒,運用在統一的風格中,張景祜的早期學生鄭于鶴在這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績。應該說他從大膽創新,熱愛民間玩具的粗獷、夸張,追求更多的浪漫主義想象,嘗試多種裝飾手法……這樣走過來,經過摸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1972年,外交部將鄭于鶴彩塑印刷品作為禮品贈予首次訪華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至上世紀70年代末,鄭于鶴先生的泥塑作品重視刻畫人物的身份、性格、動態,小中見大,神韻生動,極富情趣。代表作有《年年有余》、《地球為什么是圓的》、《盤山虎妞》、《燕山虎娃》、《天涯海花》、《野豬林》、《川藏娃娃》《成昆線上》、《心心相印》等。
上世紀80年代,鄭于鶴先生進一步拓展了藝術創作的思路,沖破泥塑材料的單一,擴大對多種材料及造型語言的運用,轉向對中、大型雕塑作品的創作,作品風格令人面目一新,逐漸形成了自己新的藝術風格。他用擬人化的藝術手法表現生肖靈性及特點,將十二生肖分為雌雄相配,創作出的生肖作品更加惟妙惟肖。高達數米的萬佛園佛教群像雕塑,由青銅制成,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觀感。
“鄭于鶴雕塑藝術展”共展出160余件(套)雕塑及繪畫作品,全面系統地展示鄭于鶴先生六十余年藝術創作的主要作品。展覽按照作品的創作時間和品類的脈絡展開,大致分為早期小型彩塑作品、中型圓雕及壁飾作品、書畫作品及近年來創作的佛教題材大型圓雕及浮雕的小稿四個部分。展覽位于神武門城樓之上,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環境古樸端莊。展廳內部基于古建筑的文化氛圍及展品的特點進行設計,強調色彩、材質、肌理的微妙對比變化,采用了特殊的配光、調光等藝術手段,塑造出獨特、具有學術氣息的展覽氛圍,給觀者以淡雅肅穆的感受。
鄭于鶴先生是一位身跨雕塑、繪畫等多個領域的著名藝術家,從事雕塑藝術創作六十余年,勤奮不輟,勇于創新,在繼承中國傳統泥塑技巧的基礎上,博采眾家之長,不斷完善自身雕塑藝術語言,對傳統泥塑藝術表現樣式做了多樣化的探索,創造出了獨具特色、廣受歡迎的彩塑藝術風貌。
本次展覽于2015年1月31日結束。展覽不單獨售票,觀眾持故宮博物院門票可免費參觀。
鄭于鶴先生簡介
鄭于鶴先生,1934年出生于江蘇徐州。他的雕塑創作脫胎于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1952年經舅父李可染先生推薦,師從天津“泥人張”后人張景祜先生學習泥塑,熟練掌握了中國傳統彩塑的技巧,繼承了“泥人張”寫實造型與色彩并重的塑造傳統。但他未完全模仿“泥人張”作品的表現形式,而是在保留民間藝術善于夸張、裝飾等特性的基礎上,學習借鑒現實主義的造型藝術及近代西方繪畫、雕塑、裝飾等藝術之流派,注重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表達并結合在作品中。
著名美術史家、書法家黃苗子先生曾撰文評價鄭于鶴:“在彩塑技法基礎上,多方面吸收和借鑒,運用在統一的風格中,張景祜的早期學生鄭于鶴在這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績。應該說他從大膽創新,熱愛民間玩具的粗獷、夸張,追求更多的浪漫主義想象,嘗試多種裝飾手法……這樣走過來,經過摸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1972年,外交部將鄭于鶴彩塑印刷品作為禮品贈予首次訪華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至上世紀70年代末,鄭于鶴先生的泥塑作品重視刻畫人物的身份、性格、動態,小中見大,神韻生動,極富情趣。代表作有《年年有余》、《地球為什么是圓的》、《盤山虎妞》、《燕山虎娃》、《天涯海花》、《野豬林》、《川藏娃娃》《成昆線上》、《心心相印》等。
上世紀80年代,鄭于鶴先生進一步拓展了藝術創作的思路,沖破泥塑材料的單一,擴大對多種材料及造型語言的運用,轉向對中、大型雕塑作品的創作,作品風格令人面目一新,逐漸形成了自己新的藝術風格。他用擬人化的藝術手法表現生肖靈性及特點,將十二生肖分為雌雄相配,創作出的生肖作品更加惟妙惟肖。高達數米的萬佛園佛教群像雕塑,由青銅制成,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