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鑒昭明——故宮典藏銅鏡展”開幕
“鏡鑒昭明——故宮典藏銅鏡展”開幕
2015-05-20
2015年5月15日,故宮博物院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的“鏡鑒昭明——故宮典藏銅鏡展”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新館隆重開幕。該展覽精心挑選了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銅鏡106件,依據(jù)戰(zhàn)國、兩漢、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的時代順序鋪陳開來,呈現(xiàn)了銅鏡流變與傳承的歷史脈絡(luò)。
此次展出的106件銅鏡,形態(tài)各異,除最常見的圓形銅鏡外,還有方形、菱形、葵花形、菱花形、鐘式、鼎式等風(fēng)格各異的樣式。其中,最小的銅鏡仿“開元通寶”形制,直徑不足5厘米;最大的一面銅鏡直徑超過40厘米,厚重卻不失精巧。銅鏡背后的紋飾更是神形兼?zhèn)洌钊M生。從抽象的幾何紋到生動的人物故事,不一而足。除此之外,展覽中還可以看到頗具匠心的鏡架,與各式銅鏡相映成趣。
考古發(fā)掘表明,目前可見的最早銅鏡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數(shù)千年的歲月里,銅鏡既是人們?nèi)粘I钪胁豢苫蛉钡奈锲罚瑫r又有著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銅鏡也越來越被賦予更為深刻的寓意。其中最令人耳熟能詳?shù)漠?dāng)屬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鏡鑒在人們心中已經(jīng)不僅僅是生活的輔助工具,更暗含了明辨是非善惡的象征意義。這也是古代衙署常以“明鏡高懸”的匾額垂掛公堂的緣由。
此次銅鏡展是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所收藏銅鏡的首次集中展示,也是故宮博物院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的首次合作。相較于距今已有六十萬余年的“北京人”,流傳有緒的銅鏡顯得十分“年輕”。但人類假于外物以利自身的智慧卻早在“北京人”時期就已充分體現(xiàn)。正是這樣的智慧使得人類得以擺脫臨水顧影的局限,制造出了光可鑒人的銅鏡,也正是這樣的智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不斷進(jìn)步與發(fā)展。
該展覽為期一個月,將持續(xù)至6月15日。
此次展出的106件銅鏡,形態(tài)各異,除最常見的圓形銅鏡外,還有方形、菱形、葵花形、菱花形、鐘式、鼎式等風(fēng)格各異的樣式。其中,最小的銅鏡仿“開元通寶”形制,直徑不足5厘米;最大的一面銅鏡直徑超過40厘米,厚重卻不失精巧。銅鏡背后的紋飾更是神形兼?zhèn)洌钊M生。從抽象的幾何紋到生動的人物故事,不一而足。除此之外,展覽中還可以看到頗具匠心的鏡架,與各式銅鏡相映成趣。
考古發(fā)掘表明,目前可見的最早銅鏡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數(shù)千年的歲月里,銅鏡既是人們?nèi)粘I钪胁豢苫蛉钡奈锲罚瑫r又有著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銅鏡也越來越被賦予更為深刻的寓意。其中最令人耳熟能詳?shù)漠?dāng)屬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鏡鑒在人們心中已經(jīng)不僅僅是生活的輔助工具,更暗含了明辨是非善惡的象征意義。這也是古代衙署常以“明鏡高懸”的匾額垂掛公堂的緣由。
此次銅鏡展是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所收藏銅鏡的首次集中展示,也是故宮博物院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的首次合作。相較于距今已有六十萬余年的“北京人”,流傳有緒的銅鏡顯得十分“年輕”。但人類假于外物以利自身的智慧卻早在“北京人”時期就已充分體現(xiàn)。正是這樣的智慧使得人類得以擺脫臨水顧影的局限,制造出了光可鑒人的銅鏡,也正是這樣的智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不斷進(jìn)步與發(fā)展。
該展覽為期一個月,將持續(xù)至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