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5日,“趣從幽處有真情——故宮博物院藏韓槐準捐獻文物展” 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開幕。
韓槐準先生是我國著名愛國華僑,1892年生于海南省文昌市鳳鳴村,1915年離開家鄉前往英屬馬來亞(今新加坡一帶)謀生,直到1962年舉家歸國。他是東南亞著名的陶瓷收藏家,也是海內外最早開始研究中國外銷瓷的學者之一,被譽為“我國研究中國古代外銷瓷的第一人”。從1956年至1965年,韓槐準先生將其多年搜集的文物和資料裝箱運至北京,分批捐贈給故宮博物院,其中有百余件外銷瓷,不僅填補了國內收藏的空白,更反映出我國銷往東南亞一帶的外銷瓷不同于銷往歐美外銷瓷的風采和特色。為了緬懷和紀念韓槐準先生為我院文物藏品征集所作出的貢獻,我院特籌備次展覽,不僅讓這批外銷瓷首次隨著韓槐準先生“返鄉”,更是讓觀眾在參觀展品的同時感受韓槐準先生收藏中國古代外銷瓷的良苦用心。
本次展覽從韓先生捐贈我院的文物中精選一百件,從不同角度展現外銷瓷的風采。展覽分為三個單元,以時間為序列展現這批銷往東南亞的外銷瓷。第一部分為明代外銷瓷,以青花瓷為主,兼有五彩瓷和龍泉窯青瓷,主要是景德鎮窯和漳州窯的產品。在這一時期,外銷瓷保留了我國傳統文化和裝飾紋飾,逐件吸收了外來文化因子,使得瓷器內涵更加豐富。第二部分為清代早中期外銷瓷,這一時期的銷往東南亞的外銷瓷品種豐富,造型多樣,融合了中國風格和伊斯蘭文化特色,兩種風格的融合使得器物不僅高貴華美,更是充滿異域風情。第三部分為嘉慶至光緒年間的外銷瓷。在這一時期,粉彩瓷成為了外銷東南亞的主體品種,器物多成套組合,裝飾有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胎體精細,紋樣精致,反映出19世紀東南亞華僑富商的典雅生活。
瓷器的出口和外銷在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通過對外銷瓷的研究,我們能夠更加清晰的感受到中國陶瓷“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更深入的認識到文化的融合帶來的社會進步。本次展覽是對銷往東南亞的外銷瓷的集中展示,反映了明清時期東南亞人民的文化傳統和審美心理,也是在當前“一帶一路”大背景下對我國和東南亞歷史往來交流的一次獨特展示,同時也是對韓槐準先生“變家傳之寶為國傳之寶”的愛國情懷的紀念。韓槐準先生為了收集東南亞外銷瓷,數十年來歷盡艱辛,奔波于東南亞各國,他對瓷器研究事業的熱愛和對我國文博事業發展的貢獻值得我們銘記。
本次展覽展期三個月,展覽將持續到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