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4日至13日,由國際博協、中國博協和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的國際博協培訓中心第一期培訓班圓滿結束。
本次培訓以“多元與變革世界中的博物館管理最佳實踐”為主題,是國際博協培訓中心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后舉辦的第一期培訓班,邀請了來自德國、荷蘭、瑞士、日本、加拿大、南非以及國內的多位博物館領域專家前來授課。課程以講座、討論、參觀考察和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節奏緊湊,內容充實,覆蓋面廣。
共有33名學員參加了此次培訓,其中17名國際學員分別來自波蘭、贊比亞、葡萄牙、日本、印度、玻利維亞、柬埔寨、吉爾吉斯斯坦、尼泊爾、越南、斯里蘭卡、阿塞拜疆、孟加拉、馬來西亞、泰國、蒙古以及國際博協總部;國內學員包括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山西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首都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山東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在內的中青年骨干共計16名。
培訓班專家、學員及工作人員合影
11月4日是培訓開始的第一天。當日上午10:00,在國際博協培訓中心主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宋紀蓉的主持下,培訓班開班儀式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舉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宋新潮、國際博協主席漢斯-馬丁·辛茲代表合作三方分別作了開班致辭。隨后,單霽翔院長在建福宮為學員做了以“多元變革世界中的故宮博物院管理實踐”為主題的演講,詳細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的館藏資源、管理工作和目標規劃。就管理工作而言,單院長指出,故宮博物院正通過修繕文物建筑、豐富展覽內容、提供優質服務、確保文物安全、加強科技支撐和擴大文化傳播等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力求保留紫禁城的原貌,將其完整地交給后代子孫。
宋紀蓉副院長主持培訓班開班儀式
單霽翔院長向學員們介紹他在故宮博物院管理實踐中的經驗與舉措
宋新潮主席向學員們介紹中國博物館發展情況
當天下午,荷蘭專家史蒂文·英格斯曼以公共講座的形式,通過介紹并分析其親身經歷的三個案例,向學員、北京地區博物館從業人員及高校相關專業學生分享了荷蘭博物館改革的經驗。作為培訓班第一天的課程,英格斯曼博士特別安排了自我介紹環節,以增進彼此間的了解,促進學員與教師和學員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
接下來的課程轉至剛剛成立的故宮學院進行。宋新潮主席以“中國博物館發展與博物館管理”為題,全面介紹了中國博物館的發展歷程、現狀、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宋主席坦言,雖然中國博物館在近10年來發展迅速,但仍面臨定位不準等諸多問題;為此,國家文物局啟動了博物館評估定級工作,并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努力提高中國博物館的業務水平和管理水平。
英格斯曼博士也以埃爾金石雕、歐弗洛尼奧斯陶瓶等為例,圍繞“存在爭議的遺產”這一主題,與學員們共同探討處理該類遺產時所應遵循的原則。
隨后來自瑞士、日本、南非的專家也分別從展覽理論與實踐、博物館職業道德、博物館化、博物館戰略規劃等角度展開課程。瑞士博物館專家馬丁·謝里在課程中闡述了自己對展覽的理解,并對展品、展覽空間、展現形式、展覽語言等展覽元素進行了分析。作為國際博協職業道德委員會的主席,謝里博士還組織學員學習《博物館職業道德準則》,就博物館領域普遍存在的道德問題組織課堂討論。
日本學者水島英智則將講課重點放在了“博物館化”這個課題上,指出所謂的博物館化就是將現實社會中的物品和建筑遺產納入博物館體系;從博物館學角度來講,就是從自然或社會環境中提取物質或概念元素,給予其一定的博物館地位,并將其轉換為“博物館物品”。
憑借豐富的案例和實踐經驗,南非專家盧克薩娜·奧瑪為學員們提供了博物館戰略規劃和伙伴關系搭建方面的建議。課程結合學員的實踐活動展開,每組學員都須在課程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個小型展覽任務,之后由以奧瑪博士為主的評估團對展覽設計進行評估。在給予學員們充分肯定的同時,指出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這一環節考驗了學員的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臨時應變能力和綜合協調能力,深化了學員對展覽的理解。
除課堂教學和分組討論之外,本次培訓班還穿插安排了實踐觀摩研討活動。包括半天的首都博物館的主題參觀、業務交流及故宮博物院文保主題下的展示與觀摩研討活動。
首都博物館的參觀主要包括了解其通史陳列及臨展組織情況,參觀其文物保護實驗室。這既讓學員對中國博物館尤其是城市博物館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的同時了解了北京歷史、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保護主題課程由三部分內容組成,包括文保實驗室的參觀、數字技術在建筑遺產傳承中的呈現和古建筑現實保護與應用。實地參觀文保科技部的古書畫裝裱實驗室和古陶瓷研究實驗室中,學員了解了我院文物鑒定、保護和修復工作的開展情況和相關成果;虛擬現實技術影片《紫禁城·天子的宮殿》,向學員們呈現了我院近十年來利用數字圖像技術在留存、保護和展示故宮這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中所取得的豐厚成果;漱芳齋和建福宮的參觀則是對古建筑保護、重建后的恢復與再利用。
學員分組開展展覽實踐
學員們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討論
故宮宣教部導引組員工為學員講解漱芳齋
以10天為周期的培訓課程,在課程設計中一般須有一至兩天的學員自由參觀安排。為此,培訓中心特別安排了半天的故宮線路自選自助參觀,提供多語種的講解器導覽服務。這為我院現已推出的多達40個語種的自動講解器服務做了很好的宣傳。比如較少使用的斯里蘭卡語、柬埔寨語、蒙古語等語種的講解器,都讓來自相應國家的學員興奮不已。
此外,赴慕田峪長城和頤和園的一日考察活動,也讓學員們充分感受了北京的魅力和故宮的好客。
11月12日下午,本期培訓班舉行了學員培訓結業儀式。儀式由培訓中心主任宋紀蓉副院長主持。培訓班協調人克勞德·福貝爾對本次培訓課程作了總結,他對培訓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向所有支持此次培訓班的領導和工作人員表示感謝。此后,學員徐蕊和特里分別代表國內和國際學員發言;兩名學員均表示本次培訓班很有啟發性,有助于反思當前工作,并為未來的工作提供方法與指導。最后,單霽翔院長、宋紀蓉副院長、宋新潮主席和安來順秘書長為33名學員頒發結業證書,祝賀所有學員順利完成所有課程。
培訓班結業儀式
13日是留給學員的自由參觀時間,三方的工作人員在培訓中心主任召集下,共同對培訓課程進行了總結回顧。包括布置接下來的收尾工作如向學員和專家及相關機構發送感謝信、匯總問卷評估結果、收集學員反饋意見、討論完善培訓中心協議附件、規劃明年春季培訓班相關工作并為今年12月的執委會匯報準備材料等。
本期培訓中,各位專家學者切入博物館管理的角度雖有不同,但都為學員們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相關指導。培訓期間,專家和學員們經常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討論,通過分享各自的經驗和教訓為彼此提供借鑒,共同探討未來發展之路。討論中涉及的話題多為國內外博物館所面臨的共同問題,這種討論中,國際合作和交流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也正是我們舉辦本期培訓班的意義所在。
此次培訓是國際博協培訓中心舉辦的首期培訓,從前期籌備到培訓的具體開展,培訓中心工作人員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有益的工作經驗。所有培訓課程結束后針對學員進行的課程評估及問卷調查,也為我們日后培訓課程的安排與設置積累了寶貴經驗。工作中,我們逐步理順思路,提高效率,為今后更好地開展工作打下基礎。
最后,我們還要特別感謝院領導、院辦公室、文保科技部、科研處、行政處、外事處、資料信息部和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對培訓中心工作的大力支持。大家的關注與幫助,是本次培訓中心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