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泉窯青釉凸花纏枝蓮紋尊,明,高33厘米,口徑13厘米,底徑16.3厘米。
瓷尊撇口卷唇,短頸,溜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內(nèi)凹。通體施青釉,器身滿刻凸纏枝蓮紋,腹下部至脛部刻菊瓣紋。足沿露胎處呈火石紅色。
此器胎體厚重,造型規(guī)整端正,釉色呈黃綠色,釉質光潔瑩亮,透明度強,具有明初龍泉窯青瓷的典型特征。
青釉
瓷器釉色名。一種含鐵量在1%—3%左右,經(jīng)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呈現(xiàn)青綠色澤的釉,是中國最早的顏色釉。商周時期原始瓷器的青黃釉色是青釉的初級階段。漢代已燒制出釉色純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譽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澤與質感之美達到頂峰。明清之際,永樂朝的翠青、冬青(即東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調(diào)勻凈,蒼翠欲滴,燒制水平已臻于爐火純青的境界,出現(xiàn)了很多名貴品種。
纏枝
中國傳統(tǒng)裝飾花紋之一。所繪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葉相互纏繞,構成四方連續(xù)或二方連續(xù)的圖案,統(tǒng)一中寓變化。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和纏枝寶相花等多種紋樣。
龍泉窯
宋元時期中國南方最大的民間窯廠,窯址在今浙江省龍泉縣,故名。窯址已發(fā)現(xiàn)上百處。始燒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為其鼎盛時期,瓷窯數(shù)量成倍增長,其產(chǎn)品質量提高。南宋中期燒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豐富,尤以鬲式爐、堆塑龍虎蓋罐、雙耳瓶、八卦爐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質滋潤,造型多種多樣,在生產(chǎn)白胎青瓷的同時,還仿造官窯的黑胎器物。元時在燒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盤、大瓶,燒成后不變形。明中期后漸衰落。 龍泉窯燒瓷歷史悠久,產(chǎn)品傳世較多,宋元時遠銷到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國。1976年自南朝鮮新安海底沉船打撈出一萬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龍泉青瓷達九千余件,可見外銷數(shù)量之大。
纏枝蓮
中國傳統(tǒng)裝飾花紋形式之一。其繪花朵上下周轉,枝葉相互纏繞成圖案形式,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等。以蓮花為主題者,稱纏枝蓮。蓮花是隨佛教的傳入而在中國的工藝品上流行開的。魏晉南北朝時佛教藝術在中國大為盛行,蓮花便作為佛的象征而廣泛出現(xiàn)在中國的工藝品上。南北朝時瓷器上的蓮花瓣裝飾十分普遍,成為這一時期瓷器裝飾的標志性的紋樣。此后,蓮花就成為瓷器裝飾中最普遍的紋樣之一。
火石紅
對瓷器露胎部位的專門稱謂。瓷器在燒制過程中,露胎部位由于含鐵量較高,燒成后呈現(xiàn)出斑駁狀不規(guī)則的紅色與胎體本身的白色相結合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多在明代瓷器上出現(xiàn),是由于胎土淘洗不凈、含鐵量較多等原因造成的,其顏色恰似被火燒過后的泥土或石頭,故稱“火石紅”。
青瓷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鐵元素,經(jīng)高溫燒制后,呈青綠色或青黃色,所以稱為青瓷。成熟青瓷燒成于東漢時期,浙江是我國青瓷的發(fā)源地。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牢固;釉層透明,瑩潤光澤,清流淡雅,秀麗美歡。這說明東漢時期的青瓷,已經(jīng)具備了成熟瓷器的各種條件。從東漢起,歷經(jīng)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個時期,青瓷始終盛燒不衰。并涌現(xiàn)出各個朝代的名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