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內閣首席大學士的稱謂。為加強君主專制集權統治,明初廢除歷史上的丞相制度,另設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成祖即位后,令品級較低的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入文淵閣當值,參預機務,稱內閣。仁宗以后,內閣權位漸重,入閣者多為尚書、侍郎,實際掌握宰相權力,稱入閣預機務,而內閣領班大學士即稱內閣首輔、首相。
明代內閣首席大學士的稱謂。為加強君主專制集權統治,明初廢除歷史上的丞相制度,另設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成祖即位后,令品級較低的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入文淵閣當值,參預機務,稱內閣。仁宗以后,內閣權位漸重,入閣者多為尚書、侍郎,實際掌握宰相權力,稱入閣預機務,而內閣領班大學士即稱內閣首輔、首相。
明代始設的中央機關。清代內閣系由關外時期的內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義上是最高的權力機關,贊襄庶政,辦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設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等權力機關,大大削弱了其實際預政的功能。
張居正(1525—1582 年),字叔大,湖北江陵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初官編修,后遷右中允,領國子監司業。張居正精通經史,學識淵博,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裕王(即穆宗朱載垕)府日講官,得穆宗賞識。萬歷即位,張居正為輔政大臣之一。在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他一面為萬歷講解經史,一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治理國家,使萬歷初年呈現蒸蒸日上的局面。但張居正驕傲偏恣,高不知危,日漸失去神宗信任。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正死。死后,被萬歷奪其官階,籍沒家產。
戚繼光(1528-1587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歷任指揮僉事、參將、總兵官,為平息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之亂奮戰10余年,作出了積極貢獻。后被張居正調到北方鎮守薊州,前后達16年,為加強北方邊防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見,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等書。
經筵是文學侍從之臣為皇帝講讀經史的活動,通常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舉行。
官名。明清江南織造官署的主官。掌理織作“上用”和“官用”綢緞布匹事務。明代由提督太監出任。清代選派內務府司官擔任,稱織造監督。駐江寧(今南京)、蘇州、杭州等三處,每處一人。統屬于內務府總管大臣,由緞庫郎中具體負責考察評定。織造在駐地以欽差官身份出現,與地方最高長官平行;并且充當“圣上”的耳目,密報所在地方官聲民情,往往由皇帝親信出任。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東北部,原名新平,因地處昌江東南,故又名昌南鎮,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改稱景德鎮,以皇帝年號名。景德鎮地處群山環抱之中,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歷史上曾以瓷、茶而聞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輻輳,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曾與湖北的漢口鎮、廣東的佛山鎮、河南的朱仙鎮并稱我國古代四大名鎮。文獻記載景德鎮制瓷始于漢代,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瓷窯遺址為五代時期。明、清以來,隨著歷朝皇帝在景德鎮設御器(窯)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帶動了民營瓷業的發展和繁榮,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鎮,景德鎮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譽。
明清兩代的官窯,專門燒造宮廷用瓷,也包括朝廷對內外的賞賜和交換品。景德鎮御窯廠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初設時有窯20座,宣德年間增至58座。廠內分工計23作,以封建的超經濟強制為前提,采用協作形式進行生產。由于御窯廠集中了優秀的制瓷工匠,并可以不計工本地提高質量和創新品種,客觀上促進了制瓷技術的進步和整個瓷業的發展。
軍事編制單位。五代時的后唐已有此編制,即營的組織。至宋代,指揮成為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軍事編制單位。軍隊的屯戍和調動往往打亂軍與廂的編制而以指揮為基本軍事單位,額定兵員500人。宋代指揮的統兵官為指揮使與副指揮使。
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12-13世紀時,曾建立統治中國北方達百余年的金朝,15、16世紀時以不同的姓氏分散生活于中國東北,后由努爾哈赤統一,由皇太極將女真族改為滿洲。
所謂告天“七大恨”為努爾哈赤進攻明朝的“宣言書”。其內容為: 第一恨,明軍殺害努爾哈赤父祖。 第二恨,明朝對待建州與海西四部不公。 第三恨,明朝地方官不守界約。 第四恨,明朝偏袒葉赫,壓抑建州。 第五恨,葉赫老女毀約改聘,乃為建州恥辱。 第六恨,明朝強占建州土地。 第七恨,明朝地方官百般欺辱建州。 努爾哈赤以此激起女真全族對明朝的仇恨。自努爾哈赤至皇太極,每次對明用兵均散發此種文告,向漢人宣示其用兵是被迫所致。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尚藏有崇禎三年(天聰四年, 1630年)皇太極進攻永平(今河北盧龍縣)時對當地漢人進行宣諭的木刻揭榜。
熊廷弼(1569或1573—1625年),湖廣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飛百。萬歷進士。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遼東經略。他以“灑一腔之血于朝廷,付七尺之軀于邊塞”的壯志雄心,招集流亡,整肅軍紀,嚴格訓練,核實軍武,按劾將吏,由此軍威復振,人心復固。在他經略遼東的一年間,后金不敢輕舉妄動。熹宗即位后,聽信讒言,不辨是非,即位后不到一個月,便免去熊廷弼職務。天啟元年(1621年),遼陽、沈陽失守,遼河以西軍民紛紛逃亡,遼東局勢十分危急,熊廷弼再次被起用經略遼東。他審時度勢,提出三方布置策。主張積極防守,伺機反攻。巡撫王化貞反對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主張分兵把守,全力進攻。天啟二年(1622年),王化貞兵敗,廣寧失守,熊廷弼竟因此受到攻擊,昏聵的明熹宗將其下刑部大獄。天啟五年(1625年),在閹黨一再蠱惑下,他被冤殺。
庫金,亦稱織金,南京“云錦”中的提花絲織品種之一。在織造匹緞材料時全部用金線織造顯花,為清代御用貢品,因入藏宮廷內務府緞庫而得“庫金”之名。亦有紋飾全用銀線織成的疋料,稱之為“庫銀”,與庫金同屬一類品種。
新嗣皇帝為已逝皇帝所上牌位之號稱廟號,一般開國之帝稱“祖”,后世有德之帝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