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暢音閣三重檐,通高20.71m,卷棚歇山式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一、二層檐覆黃琉璃瓦。閣面闊3間,進深3間,與南邊5開間扮戲樓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層檐下懸“暢音閣”匾,中層檐下懸“導和怡泰”匾,下層檐下懸“壺天宣豫”匾。內有上中下三層戲臺,上層稱福臺,中層稱祿臺,下層稱壽臺。壽臺面積210㎡,臺內不設立柱,采用抹角梁。臺面后部設有4座樓梯,接平臺,上樓梯可抵達祿臺。壽臺北、東、西三面明間的兩柱上方裝飾鬼臉卷草紋木雕彩繪匾,惟正(北)面掛聯:“動靜葉清音,知水仁山隨所會;春秋富佳日,鳳歌鸞舞適其機?!迸_面中部設地井,蓋板可開合。臺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邊中間有一眼水井,可為戲中表演噴水提供水源。祿臺、福臺均將前沿(北側)做為臺面,使觀戲者抬頭便可看到。三層臺設天井上下貫通,祿臺、福臺井口安設轆轤,下邊直對壽臺地井,根據劇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員、道具等。使用三層臺的劇目不多,絕大多數只在壽臺上表演。
暢音閣建筑宏麗,京西頤和園內德和園大戲樓即仿暢音閣規制建造。
暢音閣
寧壽宮
內廷
廣義即為宮廷。紫禁城范圍內可統稱內廷或大內。狹義講即為宮廷后部帝后生活區。
卷棚
卷棚式頂的簡稱。兩山頂成圓形,屋頂無正脊,前后兩坡瓦隴貫通,又稱“過隴脊”。
卷棚頂
中國古建筑屋頂形式之一。為雙坡屋頂,兩坡相交處不作大背,由瓦壟直接卷過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頂棚形式活潑美觀,一般用于園林的亭臺、廊榭及小型建筑上。
歇山式頂
歇山式頂中國古代建筑屋頂形式一種,外觀似硬山頂與廡殿頂的結合。上部如硬山頂,兩山面垂直,與前后坡構成三角形立面,下部出坡至檐部。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俗稱九脊殿。
琉璃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剪邊
屋面做法的一種。即在屋脊和檐口部分使用色彩、種類與屋面不同的瓦件,明顯突出屋面的邊際線。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進深
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稱通進深。
抹角梁
即在建筑面闊與進深成45度角處放置的梁,似抹去屋角,因稱抹角梁,起加強屋角建筑力度的作用,是古建筑內檐轉角處常用的梁架形式。暢音閣采用此種作法可減少金柱,使下層臺面有一個相當規模的完整空間。
明間
古建筑術語。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內的空間,其兩側稱為次間。
卷草紋
瓷器紋飾,又稱卷葉紋或卷枝紋,宜于作各種器物的輔助紋飾。
卷草
17、18世紀傳入中國的一種裝飾花紋。俗稱西蕃蓮,如果沒有花朵,則稱為卷草。
窨井
有一定深度、卻非為汲水而挖成的井,在舞臺下可與臺上起共鳴作用。
井口
由支條縱橫交叉構成的方塊,因形似井口而得名。
轆轤
中國傳統的起重機械,可放下或拉起物品,用力方向根據需要而定。
德和園大戲樓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于頤和園內仿暢音閣規制建造的戲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