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壽宮建于單層石臺基之上,臺與皇極殿相接,四周以黃綠琉璃磚圍砌透風燈籠矮墻。宮面闊7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頂。檐廊柱枋間為鏤空云龍?zhí)篆h(huán),枋下云龍雀替,皆飾渾金,堂皇富麗。內(nèi)外檐裝修及室內(nèi)間隔、陳設(shè)皆仿坤寧宮。東次間開門,置光面板門兩扇,上為雙交四椀亮子,門左右下砌檻墻,上安直欞吊搭窗。余各間均為檻墻、直欞吊搭窗。每間上部各安雙交四椀橫披窗3扇。后檐明、次間為門,每道門雙交四椀菱花槅扇4扇,余各間砌墻。室內(nèi)吊頂鏃花蝙蝠圓壽字天花。迎門一間后檐設(shè)一小室,內(nèi)置煮肉鍋灶。西側(cè)3間敞通,安木榻大炕,設(shè)有薩滿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為祭祀之所。東側(cè)兩間相連為臥室,后檐設(shè)仙樓,東山墻辟門,可通廡房。寧壽宮兩側(cè)建廡房及南轉(zhuǎn)角與東西兩廡相連,兩廡各9間,均于南數(shù)第3、6間開門。殿后左右各有一座磚砌的方形煙囪,上安銅頂,為寧壽宮灶房及室內(nèi)煙道所用。改建后的寧壽宮成為紫禁城內(nèi)除坤寧宮以外的另一處體現(xiàn)滿族風俗的重要建筑。
乾隆皇帝《寧壽宮銘》補記稱:“盛京大政殿后曰清寧宮,祖宗時祀神之所,祭畢,召王公大臣進內(nèi)食祭肉。國初定鼎燕京,則于乾清宮后殿坤寧宮行祀神禮,一如清寧宮之制,至今仍循舊章。余將來歸政時,自當移坤寧宮所奉之神位、神竿于寧壽宮,仍依現(xiàn)在祀神之禮。”說明了寧壽宮改造的原因。
寧壽宮原為龍鳳和璽彩畫。光緒年間,慈禧太后曾一度住在寧壽宮,遂將外檐圍廊改為蘇式彩畫,失去了莊嚴的風格。1979年重新修繕后,恢復了乾隆時期的風貌。
現(xiàn)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陳列室。
寧壽宮
皇極殿
琉璃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進深
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稱通進深。
歇山式頂
歇山式頂中國古代建筑屋頂形式一種,外觀似硬山頂與廡殿頂?shù)慕Y(jié)合。上部如硬山頂,兩山面垂直,與前后坡構(gòu)成三角形立面,下部出坡至檐部。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俗稱九脊殿。
鏤空
鏤空是瓷器的裝飾技法之一,也被稱作“鏤花”或“透雕”。它是將器物胎體上的紋樣鏤通,形成內(nèi)外通透的圖案。
雀替
木結(jié)構(gòu)裝修構(gòu)件。宋代稱角替,清代稱雀替。多用于大式建筑的外檐額枋下與柱相交處,有支撐和牽拉作用,可增強枋榫的受剪力和枋柱插接作用。明清以來,雀替的雕刻裝飾效果日漸突出。
渾金
在器物周身貼金箔的做法。“渾”為渾然一體之意。
裝修
古建筑外檐和內(nèi)檐的門窗、槅扇、隔斷、天花等木構(gòu)件之統(tǒng)稱。以其所處的位置分為外檐裝修和內(nèi)檐裝修,安裝在檐柱之間的裝修稱為“外檐裝修”,安裝在金柱之間的裝修稱為“內(nèi)檐裝修”。外檐裝修包括槅扇、檻窗、橫披、簾架、風門等,內(nèi)檐裝修則是室內(nèi)的隔斷、屏風、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坤寧宮
明代是皇后起居的正宮,面闊9間。清入關(guān)后,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故宮清寧宮將西部的7間改為薩滿祭祀場所。在此舉行的祭祀項目主要有:1、坤寧宮元旦行禮,2、坤寧宮日祭(包括朝祭、夕祭),3、坤寧宮月祭,4、坤寧宮月祭次日祭天,5、坤寧宮報祭,6、坤寧宮大祭,7、坤寧宮大祭次日祭天,8、坤寧宮求福,9、坤寧宮四季獻神,10、坤寧宮背燈祭獻鮮。
雙交四椀
古建門窗裝修格芯形式的一種。由兩根欞條相交,以菱花組成四個圓形。正交為欞條中線相交成四個垂直夾角,斜交偏45度。圖案主要靠欞條花瓣變化形成,常見的有雙交四椀球形格心、雙交四椀古老錢格心等。
亮子
門的上部為增加采光而加設(shè)的橫窗,亦稱“上亮子”。
直欞吊搭窗
直欞窗的一種。主要以豎向木欞條組合而成,上、下兩端與中腰部安橫撐,橫腰通常用三條,俗稱“一碼三箭”或“一碼三槍”。上部邊框出頭構(gòu)成兩側(cè)軸,由下部開啟,再用掛鉤支吊,故稱吊搭窗。
橫披
古建筑內(nèi)裝修中位于隔扇上檻和中檻之間的狹長部分。多用小立柱劃分為幾段,每段做成帶欞花格的小窗或與隔扇心做法相同。
雙交四椀菱花
宮殿建筑中門窗槅心花紋裝飾的一種。
槅扇
又稱格門,由立向的邊挺和橫向的抹頭組成木構(gòu)框架。抹頭又將槅扇分成槅心、絳環(huán)板和裙板三部分。槅心是主要部分,占整個槅扇高度的五分之三,由欞條拼成各種圖案。欞條分內(nèi)外兩層,中間糊紙、夾紗或安玻璃。室內(nèi)槅扇多采用夾紗做法,所以又稱碧紗櫥。絳環(huán)板和裙板亦多雕刻各種裝飾圖案。室內(nèi)槅扇的雕刻較為細膩。槅扇上下一般安有轉(zhuǎn)軸,可以自由開合。有的槅扇不用絳環(huán)板和裙板,而像槅心一樣使用欞條,稱落地明造。
天花
亦稱頂棚。建筑物內(nèi)用以遮蔽梁以上部分的構(gòu)件,一般可分為硬天花、軟天花。硬天花以木條縱橫相交成若干格,也稱為井口開花,每格上覆蓋木板,稱天花板,天花板圓光中心常繪龍、龍鳳、吉祥花卉等圖案。軟天花又稱海漫天花,以木格蓖為骨架,滿糊麻布和紙,上繪彩畫或用編織物,為等級較低的天花。
薩滿教
世界性原始宗教,因滿-通古斯語族部落之巫師稱為“薩滿”而得名。曾在北歐和北美諸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民族中廣為流傳。我國北方民族如滿族(17世紀前)、蒙古族(13世紀前)、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7世紀前)等均曾普遍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認為宇宙有上、中、下三界。上界為天上,神靈所居;中界即人間,人類所居;下界為陰間,鬼魔和祖先神所居。宇宙萬物,人世禍福,皆由神鬼主宰,神靈賜福,鬼魔布禍。“薩滿”作為保護族人的通神,可為族人消災求福。 滿族信仰薩滿教始于金代。薩滿者,女巫也。善能降神,使神附其身,托之神言,以卜休咎。女真之吉兇禍福悉委于薩滿。薩滿之神諸多,以部族不同而禮儀各異。所謂“姓氏各殊,禮皆隨俗”,即由于“本原氏族”不同,各個姓氏的薩滿祭祀禮儀因俗而異,各具特點。
神位
一種題寫神祇名稱的帶有底座的木制牌。
法器
狹義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別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種類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狀各異,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屬宗派或時代不同而形式迥異。若按用途分類,可大致分為莊嚴具、供佛器(或稱祭供器)、報時器、容置器、攜行器及密教專用法器等6種。
仙樓
建筑的室內(nèi)以木裝修隔成二層閣樓,一般作為供奉神佛的處所,故稱仙樓。也可用于其它用途。
滿族
滿族,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源于女真。1616年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quán)。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今稱滿族)。
盛京
今遼寧省沈陽市。盛京是清代龍興之地,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關(guān)外建立的最后一座都城。1625年3月,努爾哈赤率眾遷都沈陽。隨著后金政權(quán)在東北勢力的發(fā)展,盛京都城城垣及皇宮的建筑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努爾哈赤、皇太極死后葬于此地的福陵和昭陵。清入關(guān)后,統(tǒng)治者為了使皇室貴胄子弟永記清朝開國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并緬懷先祖,定期至盛京恭謁祖陵。
乾清宮
龍鳳和璽彩畫
和璽彩畫中等級較高的一種。枋心、找頭、盒子等部位由龍、鳳為主題調(diào)換構(gòu)圖。龍鳳和璽彩畫形式中平板枋與由額墊板大多畫一龍一鳳,相間排列。
龍鳳和璽
和璽彩畫中等級較高的一種。枋心、藻頭、盒子等部位以龍、鳳為主題紋樣交替構(gòu)圖。枋心內(nèi)有雙龍、雙鳳、一龍一鳳等組合形式。
和璽彩畫
清代建筑彩畫中等級最高的一種。由枋心、找頭、箍頭三部分組成,以連接的人字形曲線為間隔,繪以龍鳳圖案,主要線路瀝粉貼金,并以青綠、紅色襯地,色彩艷麗,金碧輝煌。
蘇式彩畫
中國古代建筑彩畫的一種。源于江南蘇州地區(qū),故名。畫法靈活、生動,題材廣泛,多為祥獸花鳥、山水風景、人物故事。故宮花園及內(nèi)廷建筑多飾以蘇式彩畫。蘇式彩畫從明代起即傳入宮廷,經(jīng)幾百年的變化,與江南原有彩畫不同,尤其乾隆時期的蘇式彩畫,因色彩艷麗,裝飾華貴,又稱之為“官式蘇畫”。
蘇式
明清時期我國家具的四個主要產(chǎn)地之一。四地為蘇式、廣式、京式、晉式(又稱蘇作、廣作、京作、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