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吉祥紋樣之一。太湖石為產于太湖區域的多孔而玲瓏剔透的石頭,在古代工藝美術品中常被作為裝飾紋樣,寓意長壽,亦稱壽石。
太湖,在江蘇吳縣西南,跨江蘇、浙江二省,景色優美,湖中小山甚多,是中國著名的旅游勝地,也是中國文人山水畫家經常表現的題材。
即曲陽黃山白石,色澤光潔,紋理細膩,俗稱漢白玉或白大理石,在造像記中則名為玉石或白玉石。遲至北魏晚期,人們已經規模化開采利用,延綿至今。
在陵寢前建望柱作為神道入口的標志始于南朝時期,宋代以后望柱退居次要地位,僅作為石像生的起始標志。十三陵的望柱位列神道石像生之首,左右各一,石質。其柱身及基座均作六邊形,柱身遍雕云紋,頂部雕云龍紋柱帽,柱座為須彌座形制。
木石欄桿用木、石兩種材料制成,即用石做成長腰形望柱,然后在柱間安兩條圓形尋杖。最早見于宋畫,一般用于園林的水池或山石外緣。
用不施雕刻的白石砌成半圓形的門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