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花園】


時代:明永樂
分類:花園
區域:內廷中路
御花園位于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后方,明代稱為“宮后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
全園南北縱80m,東西寬140m,占地面積12000㎡。園內主體建筑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臺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園林景觀。
御花園主要有三大特色:
其一,建筑布局對稱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欽安殿為中心,兩邊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無論是依墻而建還是亭臺獨立,均玲瓏別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萬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兩對亭子東西對稱排列,浮碧和澄瑞為橫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側伸出抱廈;萬春亭和千秋亭為上圓下方、四面出抱廈、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體現了“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兩座對亭造型纖巧秀麗,為御花園增色不少。
其二,園中奇石羅布,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園內現存古樹160余株,散布園內各處,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絳雪軒前擺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經曝曬的朽木,敲之卻鏗然有聲,確為石質,尤顯珍貴。
其三,彩石路面,古樸別致。園內甬路均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而成,組成900余幅不同的圖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沿路觀賞,妙趣無窮。
御花園原為帝王后妃休息、游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藏書、讀書等用途。
全園南北縱80m,東西寬140m,占地面積12000㎡。園內主體建筑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臺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園林景觀。
御花園主要有三大特色:
其一,建筑布局對稱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欽安殿為中心,兩邊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無論是依墻而建還是亭臺獨立,均玲瓏別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萬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兩對亭子東西對稱排列,浮碧和澄瑞為橫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側伸出抱廈;萬春亭和千秋亭為上圓下方、四面出抱廈、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體現了“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兩座對亭造型纖巧秀麗,為御花園增色不少。
其二,園中奇石羅布,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園內現存古樹160余株,散布園內各處,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絳雪軒前擺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經曝曬的朽木,敲之卻鏗然有聲,確為石質,尤顯珍貴。
其三,彩石路面,古樸別致。園內甬路均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而成,組成900余幅不同的圖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沿路觀賞,妙趣無窮。
御花園原為帝王后妃休息、游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藏書、讀書等用途。
撰稿人:張克貴
御花園
坤寧宮
明代是皇后起居的正宮,面闊9間。清入關后,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故宮清寧宮將西部的7間改為薩滿祭祀場所。在此舉行的祭祀項目主要有:1、坤寧宮元旦行禮,2、坤寧宮日祭(包括朝祭、夕祭),3、坤寧宮月祭,4、坤寧宮月祭次日祭天,5、坤寧宮報祭,6、坤寧宮大祭,7、坤寧宮大祭次日祭天,8、坤寧宮求福,9、坤寧宮四季獻神,10、坤寧宮背燈祭獻鮮。
欽安殿
盝頂
在坡屋頂的上端,如同平切一刀,做脊圍成平頂,因形狀像經匣寶匣的盝頂,逐以為名。井亭上不覆頂呈露天洞口。
浮碧亭
澄瑞亭
千秋
皇后、皇貴妃、貴妃、妃的生日。
抱廈
亦稱龜頭屋,是從正殿接出的小屋,與正殿用兩個屋頂連接。
絳雪軒
花卉
古建筑彩畫繪畫的一種題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畫綠葉子花卉,清代晚期畫黑葉子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