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華殿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1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后檐明間接抱廈一間,與北面前檐出廈的中正殿遙相呼應,成南北對稱格局。
清代,寶華殿明間設四方銅鍍金大龕一座,內供金胎釋迦牟尼佛一尊。龕前供案上供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銅像。東、西次間沿墻供案上亦陳設佛像、供器。這里的日常佛事活動主要是喇嘛誦經和設供獻等。清代皇帝每年數次到這里拈香引禮。
寶華殿前為一廣場式院落,院中央潔白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置“大清乾隆乙巳年造”款三足寶鼎青銅大香爐一座,靠北東西各豎漢白玉石基座幡桿一根。清代,這里是宮中舉行大型佛事活動的場所,如一年一度的“送歲”、“跳布扎”等。
今寶華殿建筑完好,陳設尚在,格局有變。
寶華殿
雨花閣
中正殿
①清宮佛堂名,位于紫禁城內西北隅建福宮花園南,主供無量壽佛。1923年6月26日夜建福宮大火,殃及該殿,今僅存遺址。 ②清宮中正殿佛堂區的統稱。清代檔案、文獻中,常把以中正殿為中心的一組佛堂建筑(計有:中正殿、中正殿后殿、東西配殿、香云亭、寶華殿、雨花閣、雨花閣東西配樓、梵宗樓10處)總稱為“中正殿”。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設“中正殿念經處”,主管宮內喇嘛念經與辦造佛像等事務。 ③清代中正殿一帶,在明代有道教神殿玄極寶殿,后漸次更名為隆德殿、中正殿。明、清兩代的中正殿應有某種聯系,有待進一步考定。
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信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圣人。相傳其為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凈飯王太子,生活在約公元前565至前485年間。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決心為世人找到解脫方法,于是舍棄繼承王位的太子之位,出家修行,最終覺悟,創立了佛教。
明間
古建筑術語。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內的空間,其兩側稱為次間。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進深
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稱通進深。
琉璃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歇山式頂
歇山式頂中國古代建筑屋頂形式一種,外觀似硬山頂與廡殿頂的結合。上部如硬山頂,兩山面垂直,與前后坡構成三角形立面,下部出坡至檐部。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俗稱九脊殿。
抱廈
亦稱龜頭屋,是從正殿接出的小屋,與正殿用兩個屋頂連接。
觀音
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譯,觀世音的略稱。其與大勢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稱為“西方三圣”。又是我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佛典稱觀音為發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薩。又作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現音聲菩薩、窺音菩薩。
菩薩
菩提薩埵之略稱,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于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壽佛,與左脅侍觀世音菩薩和右脅侍大勢至菩薩被稱為“西方三圣”。觀世音寶冠上帶有阿彌陀佛是身份標志之一。
須彌座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圣偉大。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于云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澀加多,且有蓮瓣之類為飾,束腰部分顯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將之分割成若干段落,這類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線。唐塔上出現兩層用須彌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壇臺、神龕、家具以至古玩與假山。須彌座已從神圣尊貴之物,發展成為由土襯、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和上枋等部分組成一種疊澀(線腳)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裝飾形式,通常用于尊貴的建筑物基座。后來一些家具,如屏風之類的底座也經常采用這種形式。
基座
也稱之為臺座、臺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墊襯在佛座下面的方(長)形石臺。
送歲
藏傳佛教傳統佛事活動。清宮送歲據《養吉齋叢錄》卷十四載:“臘八日,中正殿下之左設小金殿,‘黃氈圓帳房也’,圣駕御焉。御前大臣左右侍。眾喇嘛于殿下唪經。達賴喇嘛、章嘉胡圖克圖至圣駕前,拂拭衣冠,申祓除之義。佛事畢,乃散。謂之洞黎,清語吉祥也。俗謂之送歲。”
跳布扎
藏傳佛教傳統佛事活動。清宮跳布扎據《養吉齋叢錄》卷十四載:“十二月二十九或二十七八等日,中正殿前殿設供獻,并設冠袍帶履諸物。圣駕御小金殿,喇嘛一百八十四人,手執五色紙旗,旋轉唪護法經。又有喇嘛扮二十八宿神及十二生相,又扮一鹿,眾神獲而分之,當是得祿之義。殿側束草為偶,佛事畢,眾喇嘛以草偶出,至神武門外送之。蓋即古者大儺逐厲之義。清語謂之跳布扎,俗謂之打鬼。‘或云以麥為人,非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