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宗樓
中正殿
①清宮佛堂名,位于紫禁城內(nèi)西北隅建福宮花園南,主供無量壽佛。1923年6月26日夜建福宮大火,殃及該殿,今僅存遺址。 ②清宮中正殿佛堂區(qū)的統(tǒng)稱。清代檔案、文獻(xiàn)中,常把以中正殿為中心的一組佛堂建筑(計有:中正殿、中正殿后殿、東西配殿、香云亭、寶華殿、雨花閣、雨花閣東西配樓、梵宗樓10處)總稱為“中正殿”。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設(shè)“中正殿念經(jīng)處”,主管宮內(nèi)喇嘛念經(jīng)與辦造佛像等事務(wù)。 ③清代中正殿一帶,在明代有道教神殿玄極寶殿,后漸次更名為隆德殿、中正殿。明、清兩代的中正殿應(yīng)有某種聯(lián)系,有待進(jìn)一步考定。
雨花閣
卷棚歇山頂
歇山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形式之一,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故又稱此類建筑為九脊殿。歇山卷棚頂則無正脊,屋脊部位形成弧形曲面,為歇山式屋頂之一種。
卷棚
卷棚式頂?shù)暮喎Q。兩山頂成圓形,屋頂無正脊,前后兩坡瓦隴貫通,又稱“過隴脊”。
歇山頂
歇山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亦稱九脊殿。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較單檐尊貴。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中國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其顯靈說法道場在山西五臺山。他專司智慧,常作為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與普賢菩薩一起站在釋迦牟尼佛的左右。在藏傳佛教中文殊菩薩也極受尊崇,為八大菩薩之一,其稱謂和造型有多種,但面相常以兩種出現(xiàn),一種為猛相,多首多臂,旨在降服怨敵,消滅煩惱,但胸懷慈悲,屬于密宗造像;另一種為靜相,結(jié)發(fā)戴冠,面目慈祥,屬于顯宗造像。
文殊
佛教菩薩名,又稱“文殊師利”,也譯作“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以智慧著稱,手持寶劍,騎坐青獅,與普賢菩薩常侍釋迦牟尼佛左右。
菩薩
菩提薩埵之略稱,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于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大威德金剛
大威德金剛是格魯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因其能降服惡魔,故稱大威,又有護(hù)善之功,故又稱大德。其像有9頭、34臂、16足,裸體。
造像
又作造象。古時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間鐫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屬鑄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稱之為造像。
龍紋
陶瓷器裝飾紋樣之一種。明、清兩代是陶瓷器以龍紋為裝飾的全盛時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繪方法,亦有印花、刻劃等工藝。龍的體態(tài)有較多變化,常見有云龍、戲珠龍、海水龍、螭龍、行龍、立龍、正面龍、側(cè)面龍、夔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