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華樓按照藏傳佛教顯宗、密宗四部供設佛像、唐卡、供器,將顯、密兩宗集于一體,體現出格魯派顯密雙修的修持特色。樓中所供佛像全面系統地塑造出藏傳佛教中諸佛菩薩及護法的各種形象,是研究藏傳佛教造像的珍貴材料。
梵華樓的建筑、陳設形式是清宮廷佛堂的一種重要模式,清宮檔案中稱之為“六品佛樓”。
梵華樓
寧壽宮
卷棚歇山頂
歇山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形式之一,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故又稱此類建筑為九脊殿。歇山卷棚頂則無正脊,屋脊部位形成弧形曲面,為歇山式屋頂之一種。
卷棚
卷棚式頂的簡稱。兩山頂成圓形,屋頂無正脊,前后兩坡瓦隴貫通,又稱“過隴脊”。
歇山頂
歇山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亦稱九脊殿。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較單檐尊貴。
明間
古建筑術語。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內的空間,其兩側稱為次間。
掐絲琺瑯
俗稱“景泰藍”。以紅銅作胎,將很細的銅扁絲掐成花紋后用藥焊于器表,再以隨類附彩的方法將琺瑯釉料填進絲間,經焙燒、打磨、鍍金而成。
琺瑯
琺瑯,又稱“佛郎”“法藍”“琺瑯”,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瑯的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屬硅酸鹽類物質。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筑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瑯”。 金屬胎琺瑯器則依據在制作過程中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可分為掐絲琺瑯器、鏨胎琺瑯器、畫琺瑯器和透明琺瑯器等幾個品種。
唐卡
亦稱布畫,是西藏特有的藝術作品。可以彩畫、刺繡、堆綾等多種藝術手法創作。彩畫作品使用礦、植物顏料,調以動物膠、牛膽汁等,以保持色澤鮮艷,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鑲以錦邊,上下貫以木軸,以便于懸掛供奉和宣講。題材有佛、菩薩、佛母、護法金剛、高僧、祖師傳記等,現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間風俗者。其形式一般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幾丈見方。
紫檀木
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貴的木材之一,主要產于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廣東、云南等地有少量出產。其木質堅硬,體重,入水即沉,沒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故極珍貴。紫檀木的紋理纖細浮動,變化無窮,其色調深沉,顯得穩重、大方、美觀。《博物要覽》稱:“新者色紅,舊者色紫,有蟹爪紋,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國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歷史悠久,東漢末年已見于記載,唐代宮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記載。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寵愛。清代,紫檀木大量進入宮廷中,為內務府造辦處用于制作清宮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備材料,同時一些富商大賈之家也多使用名貴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金漆
家具上常用的金漆為《髹飾錄》所謂的“罩金漆”,其工藝為在木胎漆地上貼飾金箔,上面再罩透明漆。
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年),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本名“羅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語稱湟中一帶為“宗喀”,故被尊稱為宗喀巴。幼時出家,學顯密教法10年,16歲入藏深造,得大師指點,佛學精進,顯密兼通。鑒于當地佛教戒行廢弛,僧侶生活放蕩,遂以噶當派教義為本,結合自己的見解,從倡導戒律入手,進行改革,《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為其代表作。明永樂七年(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權的資助下,于拉薩大昭寺創辦了大祈愿法會,同年又在拉薩東建立了甘丹寺,標志格魯派體系的形成。后格魯派成為西藏地方執政教派,在蒙藏等地廣泛流行,成為藏傳佛教中最大的宗派。
六室
古代宮、室同義,六室應即《周禮·天官冢宰》六宰“以陰禮教六宮”之“六宮”。六宮是王之后妃所居,也稱“六寢”。
千佛
指三世十方諸佛群像。大乘佛教有三世三千佛之說,簡稱千佛。有些千佛像旁還寫有佛名,這些佛名分別出自《佛說決定毗尼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等不同經典。
藏傳佛教
中國佛教兩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區,發展、傳播于藏、蒙、土、裕固、納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松贊干布、赤松德贊等幾代贊普支持佛教,翻譯佛經,創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發展。 9世紀中葉,朗達瑪上臺興苯滅佛,佛教受到毀滅性打擊。10世紀后期佛教又從阿里和多康地區復興,根據不同的佛法傳承,形成寧瑪、噶丹、薩迦、噶舉等眾多教派。元朝以后,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統治權。藏傳佛教中有由《丹珠爾》、《甘珠爾》兩部分組成的藏文《大藏經》,其寺院組織嚴密,學經制度健全,修行上“顯密并重”。以無上瑜伽部密法為最高最深之法。
格魯派
藏傳佛教主要的教派之一。“格魯”意為善規,因該派主張僧人應嚴守戒律和修行次第而得名,亦俗稱“黃帽派”、“黃教”。該派奉宗喀巴大師(1357--1419年)為開派祖師。永樂七年(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權的支持下,于拉薩大昭寺舉行了萬人祈愿法會,同年又在拉薩東北興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是為格魯派形成之標志。后西藏之達賴、班禪及內、外蒙古之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活佛轉世系統皆屬格魯派。該派教理上繼承阿底峽所傳之龍樹的中觀思想,主張緣起性空。修習上止觀并重,尤其強調戒律為佛教之本。此一派至明清時漸為西藏佛教之正統,并為朝廷所重,一直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大權。
菩薩
菩提薩埵之略稱,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于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造像
又作造象。古時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間鐫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屬鑄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稱之為造像。
六品佛樓
“六品佛樓”之稱源自清宮檔案,系指清代宮廷中一種典型模式的藏傳佛殿。其建筑為7開間二層樓,按顯宗與密宗四部配置佛像。六品即顯宗部加密宗四部,其中的無上瑜伽部又分為兩部,合計六品,即:一、般若經品(顯宗部);二、無上陽體根本品(無上瑜伽部父續);三、無上陰體根本品(無上瑜伽部母續);四、瑜伽根本品(瑜伽部);五、德行根本品(行部);六、功行根本品(事部)。紫禁城中現存的六品佛樓有梵華樓、寶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