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坐北朝南,上下兩層,各面闊5間,綠琉璃瓦黃剪邊卷棚歇山頂。下層東梢間為過道,前后設門,可通慈寧宮,西墻開門通室內。上層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西梢間設樓梯。北壁設通壁的供經龕,曾供藏著名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經《甘珠爾經》108部。正中是佛龕,供奉釋迦牟尼佛等金銅佛多尊。龕前有長供案,陳設佛塔、供器。
慈蔭樓
咸若館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琉璃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剪邊
屋面做法的一種。即在屋脊和檐口部分使用色彩、種類與屋面不同的瓦件,明顯突出屋面的邊際線。
卷棚歇山頂
歇山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形式之一,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故又稱此類建筑為九脊殿。歇山卷棚頂則無正脊,屋脊部位形成弧形曲面,為歇山式屋頂之一種。
卷棚
卷棚式頂的簡稱。兩山頂成圓形,屋頂無正脊,前后兩坡瓦隴貫通,又稱“過隴脊”。
歇山頂
歇山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亦稱九脊殿。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較單檐尊貴。
慈寧宮
明間
古建筑術語。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內的空間,其兩側稱為次間。
大藏經
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我國,佛教典籍也隨之在我國得到很大發展,翻譯、繕寫、刊刻的佛經大量出現。除單經外,還整理編輯了大藏經。大藏經相當于佛典的百科全書,內容龐博,其論述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歷史、語言、文學藝術、天文、歷法、醫學、建筑諸多領域,對研究佛文化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大藏經在體系上分為“甘珠爾”和“丹珠爾”兩部分?!案手闋枴币鉃榉鹫f部,即佛祖釋迦牟尼的教法總集,包括顯、密的經、律兩部分,共1108種。“丹珠爾”則是佛弟子及研究佛學的學者們對經、律兩部分的闡述和論疏,包括密教儀軔和五明雜著等,共3461種。藏文寫本甘珠爾經目前所知有三種:一為明景泰寫本(不詳所藏何處),一為清康熙八年(1669年)寫本(現存臺北故宮),一為乾隆三十五年泥金寫本,現分存于北京故宮及臺北故宮。
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信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圣人。相傳其為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凈飯王太子,生活在約公元前565至前485年間。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決心為世人找到解脫方法,于是舍棄繼承王位的太子之位,出家修行,最終覺悟,創立了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