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仁殿南向,單檐歇山頂,上覆黃琉璃瓦。面闊3間,正中明間辟門,兩次間檻窗。殿前接抱廈3間。明時,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宮及東廡,清代改廊為磚墻,自成一院,有小門以通內外。殿后接室3間,均為藏書之處。殿之東設龍光門,明代已有,是正宮通向東路的安全出口。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出禁城自縊前在此砍殺其女昭仁公主。
清朝,昭仁殿成為皇帝讀書的地方。殿后西室匾曰“慎儉德”,再西有匾曰“五經萃室”。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下詔從宮中各處藏書中選出善本呈覽,列架于昭仁殿內收藏,并御筆書“天祿琳瑯”匾掛于殿內。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贗刻,編成《天祿琳瑯書目前編》十卷,記載了每一部藏書的刊印年代及流傳、收藏、鑒別等情況。當時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書429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認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書》、《詩》、《禮記》、《春秋》五經十分重要,命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賜名“五經萃室”,御題匾額,懸于室內,并設圍屏,上刻“五經萃室記”,旁有聯曰:“有秋歷覽登三輔,旰食惟期協九經”。后嘉慶皇帝亦常臨室閱覽,并作有《五經萃室觀書詩》。嘉慶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宮失火,延燒昭仁殿,《天祿琳瑯》之珍貴藏書被焚為灰燼。同月,嘉慶皇帝命重輯《天祿琳瑯續編》,于次年完成。嘉慶二年(1798年)昭仁殿重建,收貯《天祿琳瑯續編》659部,12,258冊。“五經萃室”亦重新恢復,藏《相臺五經》。昭仁殿的藏書中,宋金版本用錦函,元版本用青絹函,明版本用褐色絹函,分架排列,皇帝可以隨時到此覽閱,十分方便。
昭仁殿
乾清宮
歇山頂
歇山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亦稱九脊殿。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較單檐尊貴。
琉璃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明間
古建筑術語。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內的空間,其兩側稱為次間。
抱廈
亦稱龜頭屋,是從正殿接出的小屋,與正殿用兩個屋頂連接。
李自成
李自成(1606—1645年),本名鴻基,陜西米脂人。出身農民家庭,明崇禎三年(1630年)率眾起義,成為農民起義軍領袖。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崇禎九年(1636年)高迎祥犧牲,繼稱闖王。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他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受到百姓的一致擁戴。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建立政權,稱新順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臨汝)擊敗明陜西總督孫傳庭部,旋即進兵西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明亡。其后,由于農民起義軍的將領們犯了驕傲自滿的錯誤以及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等原因,起義軍失利,退出京城。李自成率部轉至河南、陜西一帶與清軍對抗。永昌二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害。
五經
漢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40 年)開始在朝廷設五經博士之官,以備咨詢。當時的五經是指《易》、《書》、《詩》、《禮》、《春秋》。此時的《禮》指《儀禮》,后世改為《禮記》,《春秋》又合以《左傳》。皆先秦儒家之經典,但均摻有漢儒推想成分。再經歷代儒家注解發揮,都成為有利于封建統治的理論。其講史的內容,多出自《通鑒綱目》、《貞觀政要》及本朝的《皇明祖訓》等史籍。
《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關于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論著匯編,西漢戴圣編纂。其內容分為兩大類:①關于禮樂的一般理論;②關于禮樂制度。《禮記》本非一人所作,因而在內容上顯得十分博雜。《禮記》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為之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