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慶六年(1801年)又修。
午門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襲了唐朝大明宮含元殿以及宋朝宮殿丹鳳門的形制,是從漢代的門闕演變而成。午門分上下兩部分,下為墩臺,高12.00m,正中開三門,兩側(cè)各有一座掖門,俗稱“明三暗五”。墩臺兩側(cè)設(shè)上下城臺的馬道。五個門洞各有用途:中門為皇帝專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時,皇后乘坐的喜轎可以從中門進(jìn)宮,又通過殿試選拔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試結(jié)果后可從中門出宮。東側(cè)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cè)門供宗室王公出入。兩掖門只在舉行大型活動時開啟。墩臺上正中門樓一座,面闊9間,60.05m,進(jìn)深5間,25.00m,重檐廡殿頂。墩臺兩翼各有廊廡13間,俗稱“雁翅樓”。廊廡兩端建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正樓兩側(cè)有鐘鼓亭各三間,每遇皇帝親臨天壇、地壇祭祀則鐘鼓齊鳴,到太廟祭祀則擊鼓,每遇大型活動則鐘鼓齊鳴。午門整座建筑高低錯落,左右呼應(yīng),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鳳樓”之稱。
每年十月初一日,要在午門舉行頒布次年歷書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zhàn)爭,大軍凱旋時,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xiàn)戰(zhàn)俘的“獻(xiàn)俘禮”。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門舉行。民間傳說中所謂“推出午門斬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為殺人刑場是不可能的,此說顯然不合史實。
每逢重大典禮及重要節(jié)日,都要在這里陳設(shè)體現(xiàn)皇帝威嚴(yán)的儀仗。
午門
承天門
明代皇城正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統(tǒng)年間毀于火,成化年間重造。清順治年改稱天安門。
大明門
明代北京皇城正南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面南,位于正陽門內(nèi)北京城中軸線上。此門通常不開,惟遇國家大典才能啟門出入。清代改稱大清門。現(xiàn)已無存。
太和門
奉天門
明代紫禁城外朝之正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后改稱皇極門。清代改稱太和門。
皇極門
廊廡
泛指在屋檐下面、正殿兩側(cè)或獨立有屋頂覆蓋的通道。
五門
《三禮義宗》云:“天子宮門有五,法五行,曰皋門,曰庫門,曰雉門,曰應(yīng)門,曰路門。”明代北京的大明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清代的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分別與周制天子“五門”相對應(yīng)。
馬道
建于城臺內(nèi)側(cè)的漫坡道,一般為左右對稱。坡道表面為陡磚砌法,利用磚的棱面形成澀腳,俗稱“礓『0107』”,便于馬匹、車輛上下。
殿試
古代科舉考試的最高等級,因在皇宮大殿內(nèi)舉行,故稱殿試。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進(jìn)深
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jìn)深總和稱通進(jìn)深。
廡殿頂
古建筑屋頂形式之一,亦稱四阿頂、五脊殿。由1條正脊和4條斜脊組成四面坡,有單檐、重檐之別。重檐廡殿頂為屋頂最高等級形式。
重檐廡殿頂
廡殿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又稱四阿頂,由一條正脊和四條戧脊組成,因而又稱五脊殿,并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廡殿頂為屋頂式樣中最尊貴的形式。
攢尖頂
中國古代建筑屋頂形式之一。由各戧脊的木構(gòu)架向中心上方逐漸收縮聚集于屋頂雷公柱上,類似錐形,木脊榑上蓋琉璃瓦,雷公柱上安裝寶瓶。攢尖頂有單檐、重檐之分。其形狀多樣,有方形、圓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為園林建筑中亭、閣最普遍的屋頂形式。
重檐攢尖頂
攢尖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類似錐形。有四角攢尖、六角攢尖、八角攢尖、圓攢尖數(shù)種,又有單檐與重檐之分,重檐攢尖頂較單檐攢尖頂更為尊貴。
頒朔
又稱頒歷,即每年臘月初一在午門舉行的頒布次年歷書的典禮。
獻(xiàn)俘禮
明清兩代,每遇重大戰(zhàn)爭,大軍得勝凱旋,要在午門向皇帝敬獻(xiàn)戰(zhàn)俘,稱獻(xiàn)俘禮。
廷杖
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杖刑。因在午門外廣場舉行,故稱廷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