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安宮南北長107 m,東西寬78m,總占地面積8400㎡,前后分為三進院落,東西各有跨院。正門壽安門為隨墻琉璃門3座,當中門內設四扇木屏門照壁1座,上覆黃琉璃瓦頂。第一進院正殿為春禧殿,舊建筑何時被毀不詳,現有建筑為1989年重建。此殿南向,面闊5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明間開門,其余為檻窗。殿左右辟穿堂門,與第二進院相通。
中院正殿壽安宮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退進1間,設步步錦槅扇門4扇,次間、梢間設檻窗。后檐明間開門,次間、梢間設檻窗。殿兩側山墻各出轉角延樓,環抱相屬,向南與春禧殿后卷殿兩山相連。
壽安宮后為第三進院,院中疊石為山,東西各有3開間小殿,名為福宜齋、萱壽堂。
壽安宮是皇太后及太妃、嬪等人的居所。明代仁圣太后、天啟年間乳媼客氏曾在此居住。乾隆年間,孝圣憲皇太后六十及七十歲圣壽節,乾隆帝都親率皇后、皇子、皇孫等人至此跪問起居,進茶侍膳,于堂前跳“喜起舞”賀壽,并于宮中設宴,王公、大臣及王妃、公主分坐于東西兩側延樓中,陪同賞戲。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暢音閣戲臺修建完畢,次年皇太后逝世,壽安宮戲臺便逐漸荒廢。嘉慶四年(1799年)奏準,拆去壽安宮戲臺,在扮戲樓位置建春禧殿后卷殿,用以收貯南府升平署之行頭、切末。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后,壽安宮被辟為故宮圖書館,沿用至今。
壽安宮
內廷
廣義即為宮廷。紫禁城范圍內可統稱內廷或大內。狹義講即為宮廷后部帝后生活區。
壽康宮
太后宮之一。位于故宮內廷外西路,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為皇太后居慈寧宮之寢宮,太妃、太嬪們亦隨居于此。
英華殿
咸安宮
咸安宮官學
清雍正七年(1729年),為教育清內務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學中之優秀者而開設。原址在壽康宮后長庚門內,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建咸安宮為壽安宮,咸安宮官學移至西華門內舊尚衣監,二十五年(1760年)復移于器皿庫之西,共有房27楹,東向。同治年間曾借官學學舍開館修書,現建筑無存。
琉璃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屏門
由4扇或更多可開啟的門組成的屏壁。一般用于室內明間后金柱間,因起屏風作用,故稱屏門。
照壁
俗稱影壁,位置一般在院落門內,也有在院門外者。其功能是作為院落的屏障以遮擋視線,分別內外,同時也有裝飾作用。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歇山頂
歇山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亦稱九脊殿。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較單檐尊貴。
明間
古建筑術語。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內的空間,其兩側稱為次間。
穿堂
工字殿前后殿之間的連接部分,又稱柱廊。
進深
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稱通進深。
步步錦
古建筑門窗常用的欞條組合形式。其做法是用欞條拼成一個個長方形,上下左右對稱排列。欞條交接處做成尖榫,用膠粘牢。
槅扇
又稱格門,由立向的邊挺和橫向的抹頭組成木構框架。抹頭又將槅扇分成槅心、絳環板和裙板三部分。槅心是主要部分,占整個槅扇高度的五分之三,由欞條拼成各種圖案。欞條分內外兩層,中間糊紙、夾紗或安玻璃。室內槅扇多采用夾紗做法,所以又稱碧紗櫥。絳環板和裙板亦多雕刻各種裝飾圖案。室內槅扇的雕刻較為細膩。槅扇上下一般安有轉軸,可以自由開合。有的槅扇不用絳環板和裙板,而像槅心一樣使用欞條,稱落地明造。
延樓
雙層游廊式建筑。
暢音閣
壽安宮戲臺
南府
清代宮廷戲曲承應及管理機構,約設于康熙年間,府址在皇城內(今南長街南口以西)南花園。隸屬于內務府,設大總管一名,乾隆年官級六品。南府下設若干機構,有內學、外學、十番學、中和樂、弦索學、錢糧處、檔案房和大差處。乾隆年間民籍藝人增多,均在南府和景山官學,習慣上統稱南府學生。景山只設外學、錢糧處和檔案房。嘉慶年間革退部分民籍學生。道光三年(1823年)將南府和景山合并,進行了大的改組和裁減。道光七年(1827年),革去全部外學,十番學并入中和樂,改南府為升平署。
行頭
演戲用的道具、衣服。
切末
即“砌末”,是元雜劇劇情中所用的演具,相當于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