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寧門為殿宇式大門,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坐落于漢白玉須彌座上,周圍環以石雕望柱、欄板。門前出三階,當中設龍鳳御路石。階前左右陳列銅鎏金瑞獸各1。門內接高臺甬道與慈寧宮月臺相連。
慈寧門門扉設于明、次間后檐金柱間,各開朱漆大門兩扇。梢間后檐金柱間為磚墻,前檐檐柱間各安雙交四椀菱花槅扇檻窗4扇。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栱,梁枋繪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龍鳳圖案。慈寧門門額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其中漢文為篆體,在紫禁城內較為罕見。門兩側接黃琉璃瓦頂八字琉璃影壁,壁心琉璃盒子及岔角采用菊、蘭、牡丹等花卉圖案,工藝精美。影壁之后有轉角廡房與慈寧門兩山相連。
慈寧門前是一東西狹長的廣場,東出永康左門可至隆宗門,西為永康右門。廣場南側與慈寧門相對的長信門為通往慈寧宮花園之門戶。
清代逢皇太后圣壽節時,在慈寧門內外陳設儀仗,皇帝、皇后分率王公大臣、王妃命婦等在此行禮朝賀。
慈寧門
內廷
廣義即為宮廷。紫禁城范圍內可統稱內廷或大內。狹義講即為宮廷后部帝后生活區。
慈寧宮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進深
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稱通進深。
琉璃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歇山頂
歇山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亦稱九脊殿。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較單檐尊貴。
須彌座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圣偉大。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于云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澀加多,且有蓮瓣之類為飾,束腰部分顯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將之分割成若干段落,這類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線。唐塔上出現兩層用須彌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壇臺、神龕、家具以至古玩與假山。須彌座已從神圣尊貴之物,發展成為由土襯、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和上枋等部分組成一種疊澀(線腳)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裝飾形式,通常用于尊貴的建筑物基座。后來一些家具,如屏風之類的底座也經常采用這種形式。
望柱
在陵寢前建望柱作為神道入口的標志始于南朝時期,宋代以后望柱退居次要地位,僅作為石像生的起始標志。十三陵的望柱位列神道石像生之首,左右各一,石質。其柱身及基座均作六邊形,柱身遍雕云紋,頂部雕云龍紋柱帽,柱座為須彌座形制。
御路石
宮殿建筑踏跺中間部分斜鋪的漢白玉或大理石,其上通常雕刻龍鳳祥云等紋樣以示尊貴。
鎏金
古代金屬工藝裝飾技法之一。近代稱“火鍍金”。此術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漢代稱“金涂”或“黃涂”。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涂在銅器表面,然后加熱使水銀蒸發,而金則附著于器面不脫落。
月臺
建筑物前的臺座。
金柱
建筑物的屋頂梁架以立柱支撐,立于最外一層屋檐下的柱子稱檐柱,檐柱以里位于室內的柱子稱“金柱”。進深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圍金柱和里內金柱之分。
雙交四椀菱花
宮殿建筑中門窗槅心花紋裝飾的一種。
雙交四椀
古建門窗裝修格芯形式的一種。由兩根欞條相交,以菱花組成四個圓形。正交為欞條中線相交成四個垂直夾角,斜交偏45度。圖案主要靠欞條花瓣變化形成,常見的有雙交四椀球形格心、雙交四椀古老錢格心等。
槅扇
又稱格門,由立向的邊挺和橫向的抹頭組成木構框架。抹頭又將槅扇分成槅心、絳環板和裙板三部分。槅心是主要部分,占整個槅扇高度的五分之三,由欞條拼成各種圖案。欞條分內外兩層,中間糊紙、夾紗或安玻璃。室內槅扇多采用夾紗做法,所以又稱碧紗櫥。絳環板和裙板亦多雕刻各種裝飾圖案。室內槅扇的雕刻較為細膩。槅扇上下一般安有轉軸,可以自由開合。有的槅扇不用絳環板和裙板,而像槅心一樣使用欞條,稱落地明造。
五踩斗栱
斗栱形式之一。里外各出兩拽架的斗栱,單翹單昂、重昂或重翹品字斗栱皆為五踩斗栱。斗栱組合有頭翹一件,頭昂后帶翹頭一件,二昂后帶六分頭一件,螞蚱頭后帶菊花頭一件,撐頭大后帶麻葉頭一件,外拽用單材瓜栱、單材萬栱、廂栱各一件,正心瓜栱、正心萬栱各一件。
斗栱
承托建筑物檐宇部分的構件。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弓形的栱經多重交叉組合而成。每一組合稱一攢。按安裝部位分科,位于柱頭上的稱柱頭科,位于屋角柱上的稱角科,分布于柱間部位的稱平身科。斗栱對屋檐有支撐和減震作用,也有較強的裝飾性,因此,多用于較高等級建筑上。斗栱發展至清代,被作為建筑模數使用,一座建筑的所有尺度均以斗口為單位,長度同于最下坐斗的開口大小。
金琢墨
古建筑彩畫工藝的一種做法。紋飾的外輪廓線及主體線條做瀝粉貼金,輪廓線內做各色拶退。圖案由外至內的層次為金(瀝粉貼金)、白、淺色、深色。
金琢墨石碾玉
清代旋子彩畫中等級最高的一種。所有輪廓線條都用瀝粉金線,花心與菱地均點金,花瓣都用青、綠色退暈(一般為兩道)。枋心多用龍錦。
石碾玉
古建筑彩畫工藝的一種做法。名稱源于古代琢玉之法。碾玉是將各種色彩的石料加工碾細,用于繪制圖案,稱“石碾玉”。明清石碾玉彩畫是用一個色調,采用深淺退暈之法繪制各種花紋圖案。
旋子彩畫
明清時期常見的一種以旋花為主題進行構圖的彩畫,按其用金量的不同,又可分為金琢墨石碾玉、煙琢墨石碾玉、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金線小點金、墨線小點金、雅伍墨、雄黃玉等數種。
天花
亦稱頂棚。建筑物內用以遮蔽梁以上部分的構件,一般可分為硬天花、軟天花。硬天花以木條縱橫相交成若干格,也稱為井口開花,每格上覆蓋木板,稱天花板,天花板圓光中心常繪龍、龍鳳、吉祥花卉等圖案。軟天花又稱海漫天花,以木格蓖為骨架,滿糊麻布和紙,上繪彩畫或用編織物,為等級較低的天花。
瀝粉貼金
古建筑彩畫工藝之一。即用裝有膠和土粉混合成的膏狀物的尖端有孔的管子,按彩畫圖案描出隆起的花紋,上面涂膠后貼以金箔,以求圖案有立體感。
貼金
中國傳統裝飾技法之一。貼金是將金箔用竹夾子夾起貼在有黏性的地子上的一種方法。古代貼金的地子,一般用魚鰾膠水或構樹津液涂刷。
影壁
即正對大門或大門兩側相對獨立的墻壁,有一字形和八字形,是中國建筑獨有的形式。大門內之影壁,起遮擋外人視線的作用,使之不能對院內事物一覽無遺。大門外之影壁,則有劃定范圍、指示道路的作用。宮殿建筑中的影壁,多用琉璃磚瓦修筑,壁心及岔角施雕飾,頗為華麗。
琉璃盒子
古建筑照壁或門垛正中鑲嵌的琉璃裝飾,通常為菱形或如意形,面積較大者需分塊燒制,安裝時再拼成整體。盒子內的圖案取材廣泛,宮殿建筑中多見龍、鳳、麒麟、西蕃蓮等。
盒子
彩畫箍頭內略似方形的部分。當梁枋構件太長時,則在箍頭和藻頭之間添加盒子,內畫圖案。盒子也有菱形或其它形狀者。
岔角
天花彩畫或琉璃影壁之四角,為略呈三角形的圖案或雕飾,以襯托彩畫當中的圓光或影壁中心的盒子。
花卉
古建筑彩畫繪畫的一種題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畫綠葉子花卉,清代晚期畫黑葉子花卉。
永康左門
慈寧門外廣場東之琉璃門。東向,隨墻琉璃門3座。東北斜對隆宗門,南為內務府造辦處。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諸王大臣曾議禮于此。
隆宗門
永康右門
慈寧門外廣場西之琉璃門。西向,隨墻琉璃門3座。門內北側宮墻辟小門,可通壽康宮。
長信門
位于慈寧門以南,隨墻琉璃門3座。清制凡大朝賀,慈寧門前設皇太后儀駕,文武大臣俱于長信門外隨班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