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相樓坐東面西,上下兩層,面闊7間,綠琉璃瓦黃剪邊卷棚歇山式頂。前檐出廊,明間開門。下層南北墻各辟1小門,門內為樓梯間,循梯而上即可至2層。上下層均隔為既連通又獨立成室的7間佛堂,除明間外,其余6間均于下層天花處開天井,使上下兩層因天井而貫通,上層環天井設紫檀木圍欄。
樓下明間原供釋迦佛立像,其余6間分置“大清乾隆壬寅年敬造”款掐絲琺瑯大佛塔6座,塔頂直達天井口。塔周圍三面墻壁上均掛通壁大唐卡,共畫護法神像54尊。
樓上明間原供木雕金漆宗喀巴像,三面墻壁掛釋迦畫傳、宗喀巴畫傳唐卡。其余6間正面設供案,供顯、密主尊像,每室9尊,共54尊,與樓下6室所供54尊護法神像相對應;兩側面設壁嵌式千佛龕,每間供小銅像122尊,6室共計732尊;千佛龕下為壁隔式紫檀木經柜,藏貯各種佛經。
寶相樓除明間外,其余6室依顯宗、密宗、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父續、無上瑜伽部母續分別配供佛像、唐卡、供器,集顯宗、密宗為一體,體現了藏傳佛教格魯派顯密兼修的修持特色,成為清宮佛堂的一種重要模式,清宮檔案中稱之為“六品佛樓”。
寶相樓
慈寧宮
慈寧宮花園
咸若館
配殿
隆恩門內有東、西配殿各一座,黃琉璃瓦懸山頂,每座均面闊5間,進深2間,前附走廊。東配殿放置祝板,祝板是一塊一尺二見方的木板,上面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著祭奠死者的祝文。西朝房是帝、后忌辰時喇嘛念經的場所。
配樓
亦稱廂樓,位于正樓前左右兩側,兩配樓朝向相對,形制相同。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琉璃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剪邊
屋面做法的一種。即在屋脊和檐口部分使用色彩、種類與屋面不同的瓦件,明顯突出屋面的邊際線。
卷棚
卷棚式頂的簡稱。兩山頂成圓形,屋頂無正脊,前后兩坡瓦隴貫通,又稱“過隴脊”。
歇山式頂
歇山式頂中國古代建筑屋頂形式一種,外觀似硬山頂與廡殿頂的結合。上部如硬山頂,兩山面垂直,與前后坡構成三角形立面,下部出坡至檐部。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俗稱九脊殿。
明間
古建筑術語。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內的空間,其兩側稱為次間。
天花
亦稱頂棚。建筑物內用以遮蔽梁以上部分的構件,一般可分為硬天花、軟天花。硬天花以木條縱橫相交成若干格,也稱為井口開花,每格上覆蓋木板,稱天花板,天花板圓光中心常繪龍、龍鳳、吉祥花卉等圖案。軟天花又稱海漫天花,以木格蓖為骨架,滿糊麻布和紙,上繪彩畫或用編織物,為等級較低的天花。
紫檀木
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貴的木材之一,主要產于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廣東、云南等地有少量出產。其木質堅硬,體重,入水即沉,沒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故極珍貴。紫檀木的紋理纖細浮動,變化無窮,其色調深沉,顯得穩重、大方、美觀?!恫┪镆[》稱:“新者色紅,舊者色紫,有蟹爪紋,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國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歷史悠久,東漢末年已見于記載,唐代宮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記載。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寵愛。清代,紫檀木大量進入宮廷中,為內務府造辦處用于制作清宮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備材料,同時一些富商大賈之家也多使用名貴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掐絲琺瑯
俗稱“景泰藍”。以紅銅作胎,將很細的銅扁絲掐成花紋后用藥焊于器表,再以隨類附彩的方法將琺瑯釉料填進絲間,經焙燒、打磨、鍍金而成。
琺瑯
琺瑯,又稱“佛郎”“法藍”“琺瑯”,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m瑯的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屬硅酸鹽類物質。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筑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瑯”。 金屬胎琺瑯器則依據在制作過程中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可分為掐絲琺瑯器、鏨胎琺瑯器、畫琺瑯器和透明琺瑯器等幾個品種。
井口
由支條縱橫交叉構成的方塊,因形似井口而得名。
唐卡
亦稱布畫,是西藏特有的藝術作品??梢圆十?、刺繡、堆綾等多種藝術手法創作。彩畫作品使用礦、植物顏料,調以動物膠、牛膽汁等,以保持色澤鮮艷,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鑲以錦邊,上下貫以木軸,以便于懸掛供奉和宣講。題材有佛、菩薩、佛母、護法金剛、高僧、祖師傳記等,現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間風俗者。其形式一般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幾丈見方。
金漆
家具上常用的金漆為《髹飾錄》所謂的“罩金漆”,其工藝為在木胎漆地上貼飾金箔,上面再罩透明漆。
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年),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本名“羅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語稱湟中一帶為“宗喀”,故被尊稱為宗喀巴。幼時出家,學顯密教法10年,16歲入藏深造,得大師指點,佛學精進,顯密兼通。鑒于當地佛教戒行廢弛,僧侶生活放蕩,遂以噶當派教義為本,結合自己的見解,從倡導戒律入手,進行改革,《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為其代表作。明永樂七年(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權的資助下,于拉薩大昭寺創辦了大祈愿法會,同年又在拉薩東建立了甘丹寺,標志格魯派體系的形成。后格魯派成為西藏地方執政教派,在蒙藏等地廣泛流行,成為藏傳佛教中最大的宗派。
千佛
指三世十方諸佛群像。大乘佛教有三世三千佛之說,簡稱千佛。有些千佛像旁還寫有佛名,這些佛名分別出自《佛說決定毗尼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等不同經典。
藏傳佛教
中國佛教兩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區,發展、傳播于藏、蒙、土、裕固、納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松贊干布、赤松德贊等幾代贊普支持佛教,翻譯佛經,創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發展。 9世紀中葉,朗達瑪上臺興苯滅佛,佛教受到毀滅性打擊。10世紀后期佛教又從阿里和多康地區復興,根據不同的佛法傳承,形成寧瑪、噶丹、薩迦、噶舉等眾多教派。元朝以后,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統治權。藏傳佛教中有由《丹珠爾》、《甘珠爾》兩部分組成的藏文《大藏經》,其寺院組織嚴密,學經制度健全,修行上“顯密并重”。以無上瑜伽部密法為最高最深之法。
格魯派
藏傳佛教主要的教派之一?!案耵敗币鉃樯埔帲蛟撆芍鲝埳藨獓朗亟渎珊托扌写蔚诙妹?,亦俗稱“黃帽派”、“黃教”。該派奉宗喀巴大師(1357--1419年)為開派祖師。永樂七年(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權的支持下,于拉薩大昭寺舉行了萬人祈愿法會,同年又在拉薩東北興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是為格魯派形成之標志。后西藏之達賴、班禪及內、外蒙古之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活佛轉世系統皆屬格魯派。該派教理上繼承阿底峽所傳之龍樹的中觀思想,主張緣起性空。修習上止觀并重,尤其強調戒律為佛教之本。此一派至明清時漸為西藏佛教之正統,并為朝廷所重,一直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大權。
六品佛樓
“六品佛樓”之稱源自清宮檔案,系指清代宮廷中一種典型模式的藏傳佛殿。其建筑為7開間二層樓,按顯宗與密宗四部配置佛像。六品即顯宗部加密宗四部,其中的無上瑜伽部又分為兩部,合計六品,即:一、般若經品(顯宗部);二、無上陽體根本品(無上瑜伽部父續);三、無上陰體根本品(無上瑜伽部母續);四、瑜伽根本品(瑜伽部);五、德行根本品(行部);六、功行根本品(事部)。紫禁城中現存的六品佛樓有梵華樓、寶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