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上下室內正中均供有大尊佛像。佛像兩側各有一個長方形底座及多層臺階的金字塔式供臺,供臺頂部是一道長墻式的千佛龕。供臺上層層擺放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四壁、屋梁各處滿做千佛龕,內供相同的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共計一萬余尊,是為宮內一處名副其實的萬佛樓。這種專供擦擦佛的寬敞殿堂可能是內地藏傳佛殿中僅存者,西藏亦未見有實例,故為極其珍貴的佛教遺跡。
吉云樓
慈寧宮
慈寧宮花園
咸若館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寶相樓
配殿
隆恩門內有東、西配殿各一座,黃琉璃瓦懸山頂,每座均面闊5間,進深2間,前附走廊。東配殿放置祝板,祝板是一塊一尺二見方的木板,上面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著祭奠死者的祝文。西朝房是帝、后忌辰時喇嘛念經的場所。
千佛
指三世十方諸佛群像。大乘佛教有三世三千佛之說,簡稱千佛。有些千佛像旁還寫有佛名,這些佛名分別出自《佛說決定毗尼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等不同經典。
五彩
彩瓷品種之一?!拔宀省币鉃槎嗖剩乙话銇碚f,其中必含紅彩。在已高溫燒成的白瓷或已繪局部圖案的青花瓷上以紅、綠、黃、紫、黑、藍等彩描繪圖案紋飾,再經彩爐低溫燒成。再配以其它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彩。按生產工藝之不同,通常人們將五彩分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兩大類。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宣德時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紅、綠、黃三色為多,嘉靖、萬歷時期的官窯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相結合,稱青花五彩。清康熙朝發明了釉上藍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為仿古瓷少量生產。五彩燒成溫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軟感,故又稱“硬彩”或“古彩”。
描金
瓷器裝飾手法之一。其工藝是以毛筆蘸調和好的金粉,在燒好的瓷器上描繪圖案花紋,然后入爐經低溫烘燒而成。描金創燒于北宋定窯,南宋人周密《志雅堂雜鈔》記載:“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金描繪,然后再入窯燒,永不復脫。”用大蒜汁調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鎮御窯廠亦常用描金裝飾顏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鮮紅釉描金器、弘治黃釉描金器、乾隆窯變釉描金器等。
擦擦佛
擦擦佛(tsha-tsha)是藏語的音譯,專指用模具印制或脫模制作的小型泥造像和小塔。也有少數是藏文或梵文經咒。制作擦擦材料以泥土為主,就地取材,制好的擦擦供奉于佛堂或佛塔中,或作為裝藏放入塑像內,是敬佛積修功德的方式。擦擦體積小,重量輕,制作簡便,流通方便,對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圖像粉本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