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運門位于乾清門前廣場東側,東向,與西側隆宗門相對而立,形制相同。面闊5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單昂三跴斗拱,徹上明造,梁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明間及兩次間辟為門道,門扉設于后檐金柱處。門道內外設礓磋慢道以便車輿出入。門內北側為蒙古王公大臣值房及九卿值房,南側為奏事待漏值所。門外東為奉先殿,北為毓慶宮。
景運門與隆宗門均為進入乾清門前廣場的重要門戶,進而可通往外朝中路及內廷中路各處,因此也被稱作“禁門”。自親王以下,文職三品、武職二品以上大員以及內廷行走各官所帶之人,只準至門外臺階20步以外處停立,嚴禁擅入。
景運門
乾清門
隆宗門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琉璃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歇山頂
歇山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亦稱九脊殿。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較單檐尊貴。
墨線大點金
清代旋子彩畫做法名稱之一。其圖案均以墨線為輪廓,不退暈,僅在旋花部分的旋眼、梔花心、菱角地、寶劍頭瀝粉貼金。枋心內圖案可有不同做法。此種彩畫是旋子彩畫中等級僅次于金線大點金的一種。
旋子彩畫
明清時期常見的一種以旋花為主題進行構圖的彩畫,按其用金量的不同,又可分為金琢墨石碾玉、煙琢墨石碾玉、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金線小點金、墨線小點金、雅伍墨、雄黃玉等數種。
明間
古建筑術語。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內的空間,其兩側稱為次間。
金柱
建筑物的屋頂梁架以立柱支撐,立于最外一層屋檐下的柱子稱檐柱,檐柱以里位于室內的柱子稱“金柱”。進深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圍金柱和里內金柱之分。
礓磋
臺階不用一步一級的踏跺,而用磚或石砌成的鋸齒形斜面的上下坡道,叫礓磋。除臺階外,上下城墻的馬道,亦采用礓磋,這種形式便于車馬上下。礓磋是慢道的一種。
慢道
也稱“馬道”,用磚或石砌成的斜面為鋸齒形的升降道,多用于通向城墻頂部的坡道或大門外,以利車馬通行。
值房
皇宮中大臣值班的臨時辦公室或兵丁值班的房屋。
九卿值房
九卿有大九卿、小九卿之說,特指六部及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明代大九卿為六部尚書、督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小九卿為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祿寺卿、詹事府詹事、翰林學士、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苑馬寺卿、尚寶寺卿。清代在諭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稱,六部上述不計算在九卿之內。各朝代有關九卿的記載不一致,只是籠統的名稱,泛指高級官員。九卿值房即為清代較為高級的官員等待皇帝接見、召見的地方。
奏事待漏值所
漏即漏壺,為古代計時工具。清代初期,皇帝早起在乾清門“御門聽政”,大臣需清早趕到乾清門外等候奏事,宗室王公等候之處稱為“奏事待漏值所”,亦稱“五間房”。
奉先殿
毓慶宮
康熙十八年(1679年)為太子所建的太子宮,后為諸皇子讀書之所。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永琰被乾隆帝立為皇太子后再度住進此宮。
內廷
廣義即為宮廷。紫禁城范圍內可統稱內廷或大內。狹義講即為宮廷后部帝后生活區。
親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為親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為親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襲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級稱為和碩親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貴族亦有封親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