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箭亭名為“亭”,實質上是一座獨立的大殿。其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四面出廊。殿內20根朱漆大柱直接承托梁架,減少了斗拱層疊的層次,是宮殿建筑大式做法中比較少見的。箭亭東西兩側山墻磨磚對縫,不開窗;南北兩面各辟菱花槅扇門,南5北3共8扇。殿當中設寶座,寶座之東有臥碣1座,刊刻乾隆十七年(1752年)上諭,其內容為要求滿清貴族“衣服語言,悉遵舊制”,“操演技勇,時時練習騎射”,并告誡子孫要“永垂法守”。箭亭前寬敞開闊,為殿試武進士閱技勇之處,屆時需考試馬步、射弓、刀石。嘉慶十三年(1808年),清仁宗颙琰又立石碑于殿內西側,再次告誡子孫“不效漢俗”。
修建箭亭之目的在于防止滿族受漢族同化而致祖制湮滅。乾隆和嘉慶皇帝都曾在此射箭并操演武藝。每當皇帝及其子孫在這里跑馬射箭時,亭前則擺起箭靶,列隊兩邊的武士搖旗擂鼓助威,情景壯觀。咸豐元年(1851年),皇帝曾在此閱十五善射。
清初規定,特許在大內騎馬的王公大臣凡入東華門者,一律在箭亭前下馬,因此,箭亭周圍的空曠之地也是當時拴歇馬匹之處。
現箭亭建筑完好。
箭亭
景運門
奉先殿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進深
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稱通進深。
琉璃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歇山頂
歇山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亦稱九脊殿。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較單檐尊貴。
槅扇
又稱格門,由立向的邊挺和橫向的抹頭組成木構框架。抹頭又將槅扇分成槅心、絳環板和裙板三部分。槅心是主要部分,占整個槅扇高度的五分之三,由欞條拼成各種圖案。欞條分內外兩層,中間糊紙、夾紗或安玻璃。室內槅扇多采用夾紗做法,所以又稱碧紗櫥。絳環板和裙板亦多雕刻各種裝飾圖案。室內槅扇的雕刻較為細膩。槅扇上下一般安有轉軸,可以自由開合。有的槅扇不用絳環板和裙板,而像槅心一樣使用欞條,稱落地明造。
寶座
傳統家具中一種體型寬大的坐具,亦稱“御座”。明以后,隨著皇權制度的強化,寶座成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詞,象征著帝王的權威。《明史》載,明神宗時,宦官馮保竊權,“帝御殿,保輒侍側”。當時的吏部都給事中雒遵進言:“保一侍從之仆,乃敢立天子寶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見中官耶?”將宦官立于寶座之側視為褻瀆皇權的大不敬行為。 寶座大多擺放在宮廷正殿明間的中心或顯要位置,單獨陳設,極少成對。在寶座的背后還要放置一個較大的座屏,兩邊放置甪端、香筒、仙鶴、蠟釬等器物,格外尊貴、莊嚴。皇帝端坐在寶座之上,俯視群臣,“君臨天下”,充分體現出帝王的權威,以達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殿試
古代科舉考試的最高等級,因在皇宮大殿內舉行,故稱殿試。
滿族
滿族,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源于女真。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今稱滿族)。
十五善射
清代從八旗兵丁內每旗各選善射者15人,賞六品頂戴藍翎。皇上御射時侍側,命射,則隨射之。名十五善射。
大內
皇宮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