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清齋坐北朝南,房前為一狹長小院,院西側開隨墻小門。主體建筑以天井分作前后兩部分:前房面闊3間,進深3間,平面略呈方形,覆三卷勾連搭式灰瓦卷棚硬山頂;后房面闊3間,進深1間,灰瓦卷棚硬山頂。前后房之西次間當中有穿廊相通。前后房之西山墻以院墻連為一體,使含清齋外觀看去仿佛一座獨立的小院。
前房明間開槅扇門,其余為檻墻支摘窗。后房西墻開一花窗,外設磚砌窗罩。穿廊朝向天井一側開步步錦槅扇門。齋內以裝修隔為小室,分隔形式靈活。整座建筑灰瓦、青磚,不施斗栱、彩畫,裝飾樸素,色彩淡雅,在慈寧宮花園濃蔭茂木的掩映中,頗具江南建筑的情趣。齋前楹聯“軒楹無藻飾,幾席有余清”,正是其樸素的建筑風格的寫照。
至于因何修建含清齋,乾隆皇帝曾在《建福宮題句》自注中寫道:“慈寧宮花園葺樸宇數間,以備慈躬或不豫,為日夜侍奉湯藥之所,丁酉正月即以為苫次。”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乾隆之母孝圣太后崩逝,奉安于慈寧宮正殿,乾隆皇帝確于含清齋守孝。后因王公大臣懇請,又返回養心殿居住。
現含清齋建筑完好。
含清齋
慈寧宮
慈寧宮花園
寶相樓
延壽堂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進深
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稱通進深。
勾連搭
兩座或多座建筑之屋頂前后聯系在一起的結構形式稱為“勾連搭”,其作用是擴大建筑室內的進深。
卷棚硬山頂
硬山頂與卷棚頂相結合的屋頂形式,屬于硬山頂的一種,但無正脊,瓦壟直接卷過屋頂。
卷棚
卷棚式頂的簡稱。兩山頂成圓形,屋頂無正脊,前后兩坡瓦隴貫通,又稱“過隴脊”。
硬山頂
中國古建筑屋頂形式之一。屋頂分前后兩坡,兩端與山墻平齊,顯得質樸堅固。
穿廊
將兩座建筑物從中間聯系起來的廊房。
明間
古建筑術語。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內的空間,其兩側稱為次間。
槅扇
又稱格門,由立向的邊挺和橫向的抹頭組成木構框架。抹頭又將槅扇分成槅心、絳環板和裙板三部分。槅心是主要部分,占整個槅扇高度的五分之三,由欞條拼成各種圖案。欞條分內外兩層,中間糊紙、夾紗或安玻璃。室內槅扇多采用夾紗做法,所以又稱碧紗櫥。絳環板和裙板亦多雕刻各種裝飾圖案。室內槅扇的雕刻較為細膩。槅扇上下一般安有轉軸,可以自由開合。有的槅扇不用絳環板和裙板,而像槅心一樣使用欞條,稱落地明造。
支摘窗
亦稱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內亦有一層,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氣變化用紗、用紙糊飾,下部安裝玻璃,以利室內采光。外層窗心多用燈籠錦、步步錦格心。故宮內支摘窗多用于內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步步錦
古建筑門窗常用的欞條組合形式。其做法是用欞條拼成一個個長方形,上下左右對稱排列。欞條交接處做成尖榫,用膠粘牢。
裝修
古建筑外檐和內檐的門窗、槅扇、隔斷、天花等木構件之統稱。以其所處的位置分為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安裝在檐柱之間的裝修稱為“外檐裝修”,安裝在金柱之間的裝修稱為“內檐裝修”。外檐裝修包括槅扇、檻窗、橫披、簾架、風門等,內檐裝修則是室內的隔斷、屏風、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斗栱
承托建筑物檐宇部分的構件。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弓形的栱經多重交叉組合而成。每一組合稱一攢。按安裝部位分科,位于柱頭上的稱柱頭科,位于屋角柱上的稱角科,分布于柱間部位的稱平身科。斗栱對屋檐有支撐和減震作用,也有較強的裝飾性,因此,多用于較高等級建筑上。斗栱發展至清代,被作為建筑模數使用,一座建筑的所有尺度均以斗口為單位,長度同于最下坐斗的開口大小。
建福宮
建福宮,面闊三間,卷棚歇山頂,黃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帶周圍廊。前檐廊左右與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進院。室內明間為寶座,東西次間為休憩之處。室內裝修為金漆描繪,紫禁城建筑中甚為少見,堪稱精品。乾隆皇帝贊其建筑“儉樸而不至陋,環境幽雅而匪遐。”
題句
“心經二百六十八,足該三藏之全文。 書惟貝多羅始稱,金粟亦惟祖蔡倫。 貝多羅既不可得,粵東菩提猶其鄰。 竺僧智藥持種至,植之虞苑傳虞翻。 授偈百十七年后,菩薩于此示肉身。(注:應為百七十) 六祖祝發果其下,風幡不動堂猶存。 樹歷千載葉萬億,謂非佛力誰緣因。 般若波羅書既竟,得毋見布而疑黂。 以菩提葉制為小箋,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并成是什,即書經后,同日御筆又識。”
苫次
苫,舊時居喪睡的草席。《儀禮·喪服》:“居倚廬,寢苫枕塊”。苫次,原指居親喪的地方,也用作居親喪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