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福宮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面闊、進深各5間,四周環以圍廊。前檐明間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窗;后檐東梢間開門,其余4間為檻墻、支摘窗;兩山面亦皆為檻墻和支摘窗。景福宮坐落于漢白玉須彌座臺基上,檐柱柱礎雕刻精美的覆蓮花紋,為宮中少有。屋頂綠琉璃瓦黃剪邊,采用三卷勾連搭歇山卷棚頂,曲線優美,坡度平緩,檐下飾蘇式彩畫。景福宮占地面積較大,由于屋頂形式處理得當,建筑并無突兀之感,造型靈巧舒展,與周圍園林式環境協調和諧,體現了寧壽宮作為歸政后居處的建筑意匠。
宮外檐下懸匾曰“景福宮”,室內明間懸匾曰“五福五代堂”,為乾隆皇帝御筆。乾隆年間曾在宮內陳設西洋儀器。西窗外仿靜怡軒植梅樹,冬天設氈棚護之。
景福宮前東、西兩面皆為游廊,與景福宮前廊相通,圍合成半開敞的小庭院,院內植松柏。西側游廊當中設垂花門,即景福門,門外為一小院,院的正中有一八角形漢白玉須彌座,南北長4.2m,東西寬2.5m,高約1m,座口環以高約30cm的銅質欄桿。座上安放一塊高達4.5m的巨石,挺拔雋秀,紋理清晰,此即紫禁城內著名的山石--文峰。石峰東面下部鐫有乾隆皇帝御制《文峰詩》,說明其具有“景福宮前鎮樞紐”的重要點景作用。過文峰向北再穿過兩重月亮門,即至佛日樓。
景福宮是寧壽宮東路的主體建筑,其北為梵華樓,西與中路景祺閣相望。宮與周圍建筑之間靈活安插游廊與虎皮石墻,形成了既相對獨立,又彼此連通的建筑環境。
景福宮
內廷
廣義即為宮廷。紫禁城范圍內可統稱內廷或大內。狹義講即為宮廷后部帝后生活區。
寧壽宮
建福宮
建福宮,面闊三間,卷棚歇山頂,黃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帶周圍廊。前檐廊左右與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進院。室內明間為寶座,東西次間為休憩之處。室內裝修為金漆描繪,紫禁城建筑中甚為少見,堪稱精品。乾隆皇帝贊其建筑“儉樸而不至陋,環境幽雅而匪遐?!?
靜怡軒
靜怡軒,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三卷勾連搭式屋頂,周圍廊,前檐出抱廈三間,左右有游廊與前矮垣相接,自成體系。西側游廊在這里既作為靜怡軒院的西院墻,又辟垂花門與花園相連,使靜怡軒作為建福宮的寢宮,既不能離開軸線,又與花園相連。這種宮苑相間的布局手法,在此運用的十分得當。 靜怡軒在東一路建筑中屬體量較大的一座,由于它采用三卷勾連搭式的屋頂,而不是像廡殿頂、歇山頂有高高的正脊,因此雖然占地面積較大,但并沒有建筑高突的感覺。相反三卷勾連搭式的屋頂,曲線優美坡度平緩,作為園中之寢,其建筑形式又與園林建筑相和諧,也是宮殿區有別園林區的一種過度形式。 靜怡軒被視為建福宮的寢宮,是乾隆皇帝為守制所居而建。然“當年結構意,孤矣不堪思”,乾隆為皇太后守制時未能在此居住,不能遂初葺之意而發憂傷之感。在傷感之中,又感慨“城市人煙遮倍常,只有靜怡猶涼爽”,曾有兩年的時間在這里避暑,亦不曾作詩,以體驗“意靜身則怡”的意境。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進深
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稱通進深。
明間
古建筑術語。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內的空間,其兩側稱為次間。
支摘窗
亦稱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內亦有一層,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氣變化用紗、用紙糊飾,下部安裝玻璃,以利室內采光。外層窗心多用燈籠錦、步步錦格心。故宮內支摘窗多用于內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山面
中國古建筑術語。指平面形狀為長方形的古建筑,其相對較窄的兩面,即其側面。
須彌座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圣偉大。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于云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澀加多,且有蓮瓣之類為飾,束腰部分顯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將之分割成若干段落,這類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線。唐塔上出現兩層用須彌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壇臺、神龕、家具以至古玩與假山。須彌座已從神圣尊貴之物,發展成為由土襯、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和上枋等部分組成一種疊澀(線腳)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裝飾形式,通常用于尊貴的建筑物基座。后來一些家具,如屏風之類的底座也經常采用這種形式。
琉璃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剪邊
屋面做法的一種。即在屋脊和檐口部分使用色彩、種類與屋面不同的瓦件,明顯突出屋面的邊際線。
勾連搭
兩座或多座建筑之屋頂前后聯系在一起的結構形式稱為“勾連搭”,其作用是擴大建筑室內的進深。
卷棚
卷棚式頂的簡稱。兩山頂成圓形,屋頂無正脊,前后兩坡瓦隴貫通,又稱“過隴脊”。
卷棚頂
中國古建筑屋頂形式之一。為雙坡屋頂,兩坡相交處不作大背,由瓦壟直接卷過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頂棚形式活潑美觀,一般用于園林的亭臺、廊榭及小型建筑上。
蘇式彩畫
中國古代建筑彩畫的一種。源于江南蘇州地區,故名。畫法靈活、生動,題材廣泛,多為祥獸花鳥、山水風景、人物故事。故宮花園及內廷建筑多飾以蘇式彩畫。蘇式彩畫從明代起即傳入宮廷,經幾百年的變化,與江南原有彩畫不同,尤其乾隆時期的蘇式彩畫,因色彩艷麗,裝飾華貴,又稱之為“官式蘇畫”。
蘇式
明清時期我國家具的四個主要產地之一。四地為蘇式、廣式、京式、晉式(又稱蘇作、廣作、京作、晉作)。
五福五代堂
景福宮堂內所懸乾隆御筆匾。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得玄孫,一堂五世,而書此匾懸于景福宮內。此后復書“五福五代堂”懸于避暑山莊勤政殿之后殿。
垂花門
坐落于院落的中軸線上,為第二道門,俗稱二方,又稱內門。前檐檁下不立柱,改用兩個懸而倒置的垂柱,柱頭多雕飾蓮花瓣、串珠等紋飾,因得名。柱間安有雕刻精美的花枋,梁架上施以彩繪。柱大體可分為中柱式和一殿一卷兩種形式。中柱式即于面闊方向立柱,上安檐梁,以便承托上頂;一殿一卷式,則是在中柱式垂花門后接出一個卷棚頂,用立柱支撐,形成復合建筑。遂初堂前的垂花門為一殿一卷式。
景福門
景福宮宮門,位于景福宮前小院西側,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景福門為垂花門,綠琉璃瓦黃剪邊歇山頂,檐下飾蘇式彩畫,門內有屏門4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