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宮研究院是以開放的學術胸襟、創新的機制接納國內外學術界熱心于故宮學術研究的人才,與院內的專家學者共同構建的高端學術研究平臺。故宮研究院成立后,將深入開展對明清宮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檔案的研究,組織實施國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課題項目,搭建兩岸故宮的科研合作平臺,在國內外積極開展博物館館際之間和與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學術合作與交流,不斷培植新生的學術力量,以此全面帶動學術研究、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成為文博界學術研究的重鎮。
故宮研究院下設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獻研究所、明清檔案研究所和《故宮博物院院刊》編輯部,并聯系故宮博物院的古書畫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宮廷史研究中心、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蓋全面、專業突出和梯次完備的學術團隊。
明代紫禁城外朝之正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后改稱皇極門。清代改稱太和門。
御門聽政是歷代較有作為的帝王處理政務的一種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稱早朝。明朝規定,文武官員每天拂曉到奉天門(太和門)早朝,皇帝親自接受朝拜、處理政事。清初“御門聽政”移至乾清門。如在宮外,則依皇帝的行蹤而定。
建筑的室內以木裝修隔成二層閣樓,一般作為供奉神佛的處所,故稱仙樓。也可用于其它用途。
暖閣即以槅扇門、隔斷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內建的小屋。
“長春書屋”是乾隆皇帝的私人書房。乾隆皇帝弘歷為皇子時,雍正帝曾在圓明園九州清晏別室召開法會,賜號弘歷“長春居士”,故以后乾隆皇帝的御用書屋,多以“長春”命名。據《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乾隆元年(1736年),登基不久的弘歷下旨改造即將入住的養心殿,將勤政親賢殿后的仙樓改造為書房,并御題“長春書屋”匾。此外,以“長春書屋”命名的御用書房在重華宮翠云館、清漪園、圓明園九州清晏、西苑綺思樓、避暑山莊都有,是乾隆皇帝重要的文事活動場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為弘歷歸政而修建的養性殿,也完全按照養心殿長春書屋建了養性殿長春書屋。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儒家之祖。初仕于魯,為司寇,攝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四方。歸魯,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藝者72人。
古建筑術語。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內的空間,其兩側稱為次間。